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到2015年走过了将近20年的历程。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中国在完善金融体制上的一个重大改革,带给商业银行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自主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近几年,商业银行越来越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努力进行业务改革,但是存贷款业务仍然占据着商业银行业务部分的核心。商业银行净利差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商业银行低的净利差反映了经济社会低的社会成本,低社会成本导致了经济社会高效率的运行,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商业银行高的净利差体现了经济社会高的社会成本,不利于经济社会高效率的运行以及社会福利的增加。由于利率市场化带给了商业银行机遇与挑战,并且净利差作为商业银行利润获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冲击,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率、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将Maudos and Solis(2009)对做市商模型改进后的模型作为本文模型的基础,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际情况,对模型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从而将利率市场化引入模型。以此模型作为实证的理论依据,在实证计量模型中加入了数理模型中没有体现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表示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水平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因素。而对于利率市场化这一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了利率市场化指数,从而对其进行了量化处理并加入到实证计量模型中。本文的样本数据主要选择了我国27家商业银行(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城市商业银行)2005年到2015年11年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中通过综合考虑选择随机效应面板模型,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以及在利率市场化的“渐进式”过程中影响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具体因素。本文在进行完全样本回归后,将分别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组分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三类商业银行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对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并且研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影响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净利差的因素有何不同,从而可以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给予不同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利差具有非线性的倒U型显著影响。表现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由于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自主权的提高,商业银行为达到获取更多利润的目的,会通过使用扩大净利差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净利差会扩大到峰值,然后由于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纷纷通过缩小净利差,减少利润的方式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结果便是净利差逐渐缩小。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理论研究上,将利率市场化引入做市商模型。在Maudos and Solis(2009)的模型基础上加入利率市场化因素,在构建的理论模型中加入代表利率市场化的变量。在净利差影响因素方面,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利率市场化指数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测度指标。并不直接采用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测度指标。第二,在实证研究上,于其他大部分文献都采取固定效应模型不同,本文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原因包括:第一,组内估计量(FE估计量)不是令人非常满意的,因为仅仅利用组内差异将会使估计不是很有效且估计不出非时变解释变量的系数;第二,原则上当截面个体是随机地从一个大的总体中抽取时,如果想以结果对总体进行分析,则应该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本文认为对于作为截面个体的商业银行的选择是随机的,并且是以27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对商业银行总体做出分析,所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且,通过获得稳健标准误来修正可能存在的组间异方差和组内自相关。并且在分组实证研究中,由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是“长面板”数据,本文采用迭代FGLS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来修正“长面板”可能存在的组间异方差和组内自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