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在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风暴过程中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原位监测技术”(项目号:2008AA09Z109)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河口沉积物固结后再悬浮及输运过程研究”(项目号:40876042)的资助下,开展了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从海床动力响应的角度提出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发生机理,推导波致沉积物再悬浮通量计算方法,并应用到埕岛海域;(2)开展再悬浮过程波浪水槽模拟试验,包括不同波浪参数、试验土床固结过程中、人为扰动和生物扰动下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变化四个部分内容;(3)分析黄河三角洲现场沉积物再悬浮特征变化,利用自制循环水槽开展生物扰动对现场沉积物再悬浮特征影响试验。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将推导公式应用到埕岛海域后发现,550年重现期波浪作用下埕岛海域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为1530 kg·m-2·s-1,大致符合现场情况;波致海床剪切破坏作用是引发该海域沉积物再悬浮的主要原因;550年重现期波浪在910m水深时导致的沉积物再悬浮通量最小,液化渗流通量所占比例最大。(2)公式计算值远大于水槽试验结果,推导公式更适合于大风浪作用下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的计算;20cm和40cm水深时沉积物再悬浮通量随着波高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波高时,20cm水深的沉积物再悬浮通量要比40cm水深大;40cm水深时沉积物能达到比20cm更大的再悬浮通量;随着试验土床固结时间的增长,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和土床表面落淤沉积物的粘粒含量都有增大的趋势;试验前对土床局部进行人为扰动,波浪作用约20分钟后扰动土床开始振荡,近底出现高浓度含沙水层,大量相对悬沙更细且更粘的沉积物进入水体,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会显著抬升,但最终稳定的再悬浮通量小于扰动前;生物扰动后的沉积物再悬浮通量是扰动前的两倍,同时随着波高增大,生物扰动后的再悬浮通量增幅也比扰动前大;生物活动会产生大量细粒沉积物,然而它们的粒径和粘粒含量与水体悬沙截然不同,并不是水体悬沙的主要来源。(3)黄河三角洲现场沉积物再悬浮系数约为0.0020.014 kg·m-2·s-1,其中三角洲北部飞燕滩和车子沟地区最大,东南部支脉沟地区次之,靠近现行河口的清水沟地区最小;生物活动会增加现场沉积物的垂向输出,导致表层沉积物细化,但粘粒含量并不发生改变;生物排泄粪球对于表层沉积物的细化影响不大;随着生物扰动程度的增大,表层沉积物强度呈现减小趋势,其他参数变化不大;以上都会导致黄河三角洲现场沉积物的临界侵蚀速率和临界侵蚀剪应力相应减小,即沉积物的抗侵蚀性减弱,增大沉积物的再悬浮系数,从而增加现场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