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对《刘涓子鬼遗方》中的方药文献进行整理,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书中内服方、外用方以及治疗痈疽内服方、外用方的核心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以期为现代外科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治疗思路。方法全面收集并归类《刘涓子鬼遗方》中相关方药信息,制定信息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数据录入,辅以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全书内服方、外用方及痈疽内服方、外用方中的常用药物、药对和新处方。结合中医药理论知识,进一步探讨各自的用药特色和组方规律,全面总结刘氏治疗外科疾病及痈疽的理法方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搜集治疗外科病内服方69首,涉及中药109味,药次659次,以补虚、清热、解表、温里、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药为主。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核心中药包括甘草、当归、芍药、人参、生地黄、黄芩、黄芪等,常用药对包括大枣,人参和甘草;黄芪,人参和甘草;人参,当归和甘草;生地黄,当归,甘草和人参;生地黄,甘草和人参等。外用方87首,涉及中药122味,药次733次,以补虚、解表、清热、活血化瘀、泻下、攻毒杀虫止痒药为主。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核心中药包括白芷、川芎、大黄、当归、芍药、黄连、黄芩等,常用药对包括芍药,川芎和当归;细辛,白芷和当归;细辛,细辛和白芷等。治疗痈疽内服方37首,涉及中药67味,药次422次,以补虚、清热、解表、化痰止咳平喘、利水渗湿、温里药为主。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核心中药包括甘草、生地黄、黄芪、黄芩、人参、芍药、当归等,常用药对包括大枣,人参和甘草;当归,人参和甘草;黄芪,生地黄,甘草和人参;人参,黄芪和甘草;人参,生地黄和甘草;人参和甘草等。治疗痈疽外用方47首,涉及中药89味,药次459次,以补虚、解表、清热、活血化瘀、泻下、攻毒杀虫止痒药为主。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核心中药包括川芎、大黄、当归、白芷、黄芩、芍药、甘草等,常用药对包括芍药,川芎和当归;细辛和白芷等。结论《刘涓子鬼遗方》治疗外科病根据疾病所处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外科疾病多由火热毒邪引起,发病初期常夹有表证,治疗以清热解毒,解表散邪为主,多用清热药和解表药;疾病中期,热毒郁久,耗伤津液,损伤气血,迁延愈久,易导致正气亏耗,治疗以解毒祛热,扶正祛邪为主,多用清热药和补虚药;疾病后期,疮疡溃烂,邪去正虚,若不及时治疗,则疮口难以收敛,易致病程缠绵,治疗应以大补气血,助养新生为主,用药以补虚药为主。痈疽发病之病理因素为火热,发生机理主要为热毒郁滞,血壅肉腐。初期,即痈疽初始状态,火热始盛,壅滞卫表,当以清热解毒,解表透邪,以“消”为治疗特点;中期,即痈疽脓成状态,热盛肉腐,当以清热和营,托毒排脓,以“托”为治疗特点;末期,即痈疽溃脓状态,余邪未清,气血两虚,当以托毒生肌,气血双补,以“补”为治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