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翻译报告文本节选自美国考古学家、埃及学家唐纳德·瑞恩Twenty Four Hours in Ancient Egypt一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古埃及学者与考古学界的密切关注。该书是一部讲述史前埃及的历史类文本,全文约52000字,于2018年10月首次出版,后经2018年11月份修订后于2019年再次出版。该书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借助古埃及平民及贵族之口,揭示古埃及人民日常生活情景,展现古埃及辉煌灿烂的文化与成果,为其他同类型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填补了埃及考古学科的空白。中国与埃及之间的文化、商业交往源远流长,特别是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使得中埃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该题材的翻译素材有益于中方读者深入了解古埃及辉煌灿烂的文明,为中埃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搭建桥梁。本翻译报告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历史类文本的翻译问题。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的渊源颇深,阐释学翻译理论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乔治·斯坦纳斯坦纳认为翻译过程并不是一种认知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和挪用意义的转换行为,是解释学的一种行为。历史类文本包含大量历史文化负载词,语体多样、故事性强,句子结构复杂、部分逻辑不清,因此历史类文本的翻译面临的挑战众多。笔者运用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理论,以Twenty Four Hours in Ancient Egypt一书的第一至第五章为例,从信任、侵入、吸收、补偿翻译四步骤出发,分析历史类文本的翻译方法。笔者首先基于对源语文本的“信任”,即相信源语文本中有值得去理解和阐释的内容;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语言及文化差异,笔者“侵入”原文名词、动词、形容词表层含义,力求准确把握原文意图;接着采用句式重组、主被动转化等策略对源语文本进行“吸收”,力求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源语文本经过“侵入”与“吸收”两个步骤之后,其原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衡现象,因此,需要采用直接补偿、间接补偿等方式对不平衡的翻译状态进行调整。此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其中,翻译任务描述部分介绍翻译任务的来源、简述翻译文本内容以及分析此次翻译项目的意义;翻译过程部分讲述翻译前做了哪些准备、翻译初稿及二稿的分析与修改以及翻译定稿润色;笔者在案例分析中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理论指导,运用“翻译四步骤”理论指导翻译,并试图总结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题,以此来深入探讨历史类文本相应的翻译方法;最后,翻译实践总结主要针对一些未解决的难题以及对未来工作与学习的相关思考、启发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