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并研究其治疗方法,以期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对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针对治疗,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本研究1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115例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达73.72%,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共159次,其中多种心律失常并存。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交界区性早搏、房颤、房扑、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6.42%、19.50%、12.58%、7.55%、9.43%、6.92%、4.40%、1.89%、4.40%、1.89%、5.03%。(2)心律失常组患者平均年龄69.9±5.3岁,无心律失常组平均年龄58.2±4.8岁,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男性59例(51.30%)、女性56例(48.70%),无心律失常组男性21例(51.22%)、女性20例(48.78%),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病程<8年45例(39.13%)、>8年70例(60.87%),而无心律失常组病程<8年23例(56.10%)、>8年18例(43.90%),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低氧血症89例(77.39%),无心律失常组患者低氧血症8例(19.5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肺部感染110例(95.65%),无心律失常组患者肺部感染5例(12.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心力衰竭82例(71.30%),无心律失常组患者心力衰竭10例(24.3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电解质紊乱94例(81.74%),无心律失常组患者电解质紊乱6例(14.6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高碳酸血症99例(86.09%),无心律失常组患者高碳酸血症3例(7.3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肺部感染(OR=11.568)、心力衰竭(OR=3.754)、电解质紊乱(OR=2.376)、低氧血症(OR=2.951)、高碳酸血症(OR=1.528)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病因治疗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78例患者显效,35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8.26%。结论:(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3.72%,其类型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与年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相关。除了年龄因素外,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均为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病因诱因治疗基础上利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个体化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具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