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在患儿全麻术后恢复期由父母陪伴与传统的术后护理对患儿术后躁动、疼痛和苏醒程度的影响,以及对患儿家长自身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28例行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儿及患儿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1 14例。对照组患儿在麻醉恢复期采用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麻醉恢复期采用干预措施为常规术后护理加父母的陪伴,父母一直陪伴在患儿身边,直到患儿意识清醒时,与患儿一起离开麻醉恢复室。本研究采用Steward苏醒评分、躁动量化评分量表(PAED)、FLACC疼痛评估量表(FLACC)来评估患儿术后麻醉恢复期的苏醒质量。采用焦虑状态量表(STAI-S)来评估两组患儿家长在患儿术后的焦虑状态,即陪伴在患儿身边和在麻醉恢复室等候区两个不同地方焦虑程度的比较。使用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及患儿家长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长、麻醉时长、滞留手术室时长、滞留麻醉恢复室时长;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恢复期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脉氧;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恢复期的苏醒评分、躁动评分和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家长的焦虑评分。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及学历等一般资料可比(P>0.05)。2.两组患儿手术时长、麻醉时长和滞留手术室时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滞留麻醉恢复室时间较对照组患儿滞留麻醉恢复室时间短(t=-2.535,P<0.05)。3.两组手术患儿呼吸(F组间=6.593,P<0.05)、脉氧(F组间=5.761,P<0.05)的组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F组间=0.010,P>0.05)、舒张压(F组间=0.884,P>0.05)及心率(F组间=0.050,P>0.05)的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患儿的收缩压(F时间=6.872,P<0.01)、舒张压(F时间=4.097,P<0.01)、心率(F 时间=8.055,P<0.01)、呼吸(F时间=15.806,P<0.01)及脉氧(F 时间=50.863,P<0.01)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患儿舒张压(F交互=3.926,P<0.01)及脉氧(F 交互=6.872,P<0.01)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F交互=2.313,P>0.05)、心率(F交互=0.988,P>0.05)及呼吸(F交互=0.514,P>0.05)的交互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手术患儿苏醒评分(F组间=7.983,P<0.01)、躁动评分(F组间=60.855,P<0.01)及疼痛评分(F组间=13.142,P<0.01)的组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患儿苏醒评分(F时间=528.268,P<0.01)、躁动评分(F时间=770.734,P<0.01)及疼痛评分(F时间=31.627,P<0.01)的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患儿苏醒评分(F交互=16.587,P<0.01)、躁动评分(F交互=22.334,P<0.01)及疼痛评分(F交互=3.856,P<0.05)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5.干预组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为(41.65±6.35)分,对照组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为(48.32±10.70)分,两组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5.721,P<0.05)。结论1.麻醉恢复期由父母陪伴可以减少患儿滞留麻醉恢复室时间,加快患儿恢复。2.麻醉恢复期由父母陪伴对患儿术后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脉氧的影响效果不明显。3.麻醉恢复期由父母陪伴可以缓解患儿术后疼痛、减少躁动的发生、提高患儿苏醒质量。4.麻醉恢复期由父母陪伴可以降低患儿家长自身的焦虑程度,协助医护人员护理患儿,对患儿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