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基于鱼类生理生态学的理念,研究了三种混养模式对养殖鱼类的生长、组织RNA/DNA比率、血清激素水平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养殖鱼类在不同混养模式中的生长调节机制,结果如下:1.混养模式对草鱼(GC)的生长有显著影响,草鱼的生长参数依次为GC-Ⅱ> GC-Ⅲ> GC-Ⅰ,且特定生长率(SGR)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极显著相关(P<0.01)。GC-Ⅲ的脏体比(VSI)、白肌RNA/DNA最高。混养模式对草鱼血清生长激素(GH)和大多数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的影响。GC-Ⅰ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显著低于GC-Ⅱ和GC-Ⅲ(P<0.05), GC-Ⅲ的血清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显著高于GC-Ⅰ和GC-Ⅱ(P<0.05)。GC-Ⅲ的胆固醇(CHO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GC-Ⅰ(P<0.05), GC-Ⅰ的血糖(GLU)显著低于GC-Ⅱ(P<0.05), GC-Ⅲ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等血清酶类活性显著高于GC-Ⅰ(P<0.05)。2.混养模式对鲢(SC)的生长有显著影响,鲢的生长参数依次为SC-Ⅰ> SC-Ⅲ> SC-Ⅱ, SGR与白肌RNA/DNA呈极显著相关(P<0.01)。混养模式对鲢的VSI、血清T4水平影响不显著。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混养模式对鲢血清GH、IGF-I和T3水平有显著的影响,SC-Ⅰ的血清GH水平显著低于SC-Ⅱ(P<0.05),SC-Ⅰ的血清IGF-Ⅰ水平显著低于SC-Ⅲ(P<0.05), SC-Ⅰ的血清T3、白肌RNA/DNA水平显著高于SC-Ⅱ和SC-Ⅲ(P<0.05)。混养模式对鲢的大多数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的影响。SC-Ⅰ的总蛋白(TP)、甘油三酯(TRIG)、肌酐(CREA)显著高于SC-Ⅱ和SC-Ⅲ(P<0.05), SC-Ⅲ的GLU显著高于SC-Ⅰ和SC-Ⅱ(P<0.05)。3.混养模式对鳙(BH)的生长有显著影响,BH-Ⅱ鳙的生长参数显著高于BH-Ⅰ。混养模式对VSI、RNA/DNA、血清GH和T4无显著影响;BH-Ⅱ的血清IGF-Ⅰ和T3水平显著高于BH-Ⅰ(P<0.05)。混养模式对鳙的血清生化指标有明显的影响,整体来说,BH-Ⅱ高于BH-Ⅰ。4.试验期间匙吻鲟的特定生长率没有明显变化。根据匙吻鲟的体重与体长相关式,使用上颌边缘至尾鳍基部的直线长度作为体长更具有可靠性。与其它的硬骨鱼类相比,匙吻鲟的血清生化指标处于较低水平。匙吻鲟血清中白蛋白(ALB)和CHOL与SGR呈极显著相关(P<0.01);TP、球蛋白(GLB)和CHOL与增重率(WG)相关性极显著(P<0.01)5.从各混养模式中滤食性鱼类的整体生长情况来看,模式Ⅱ的单位面积日增重最大,在此模式中具有更快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