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不同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形态学构型变化,为白内障手术不同切口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7年7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患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76例76(眼),选取患者分为2组:2.2mm组和1.8mm组,其中2.2mm组37例37(眼),男20例20(眼),年龄52~82(66.82±9.42)岁,1.8mm组39例39(眼),男20例20(眼),年龄50~81(69.14±8.31)岁。均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前和术后1天,1周及1个月通过AS-OCT测量角膜切口结构和角膜厚度,用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测量中央角膜直径3.0mm及10.0mm范围内的角膜体积。 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眼压和晶状体核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角膜内皮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术后1天、1周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和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515、P=0.195)。3.两组术后第1天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明显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中央角膜厚度逐渐恢复,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厚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厚度无显著差异(P=0.650)。4.术后第1天1.8mm组切口内口哆开及内皮错位发生率高于2.2mm组,随着时间推移两组差别逐渐缩小。5.两组术后第1天直径3.0mm范围角膜体积(corneal volume at3.0mm,CV3)均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2.2mm组:P=0.001;1.8mm组P=0.002),1.8mm组术后第1天CV3较2.2mm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94);随着时间推移两组CV3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个月两组CV3均无统计学差异(P=0.701)。术后第1天,1.8mm组切口内口处角膜厚度和直径10.0mm范围角膜体积(corneal volume at10.0mm,CV10)明显高于的2.2mm组,随着时间推移两组逐渐趋于一致。 结论: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1.8mm组切口内口哆开及内皮错位发生率相对较高,恢复较慢。2.而术后第1天1.8mm组角膜水肿程度明显高于2.2mm组。3.AS-0CT能更清楚观察角膜形态及术后角膜损伤情况,且Pentacam系统有助于角膜水肿的评估和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