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较多,但大多依据海口标准(1997年)的分型分期进行研究,并且证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具有一定的病理学基础,能代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认为由于鼻腔黏膜与鼻窦黏膜相连续,鼻炎时鼻窦黏膜常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并且鼻窦炎也常因鼻炎引起。因此,目前推荐使用的名词是鼻-鼻窦炎,以替代鼻窦炎一词。近年来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患者鼻内镜术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因此有学者提出变应性因素在CRS发病和复发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CRS患者分为由感染因素和由变态反应引起的两组,观察其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区别,希望从病因学为CRS的重新分类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用光镜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正常对照组、感染组和变应组OMC黏膜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区别。具体步骤如下:1病例选择选取2006年3月至2006年9月在我科住院接受鼻内镜鼻窦手术的CRS患者为病例组,排除真菌感染、原发性黏膜纤毛结构和功能障碍、囊性纤维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全身免疫性疾病及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复发等所致的CRS病人。根据Table 1所示进行加权积分制将其分为三组:1-6分为感染组,7-15分为混合组,16-23分为变应组,取感染组和变应组各20例,对其OMC区黏膜行光镜检查;上述各组中随机各取5例进行SEM观察。另取因单纯外伤性鼻中隔偏曲行矫正手术患者20例OMC区黏膜(排除患鼻部其他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光镜检查;其中随机选5例做SEM观察。2标本的制作及观察2.1光镜标本术中取OMC黏膜标本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自动脱水,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3张,片厚4μm。分别进行HE染色、van gieson(VG)染色和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 AB-PAS)染色。光镜下观察OMC黏膜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底膜、黏膜间质、炎症细胞和黏液腺体的改变;用VG染色切片测量基底膜厚度;用AB-PAS染色切片测量黏液腺体的面积。2.2扫描电镜标本术中取OMC黏膜,4℃生理盐水振荡冲洗后快速置2.5%戊二醛中固定2h,然后用磷酸缓冲液清洗3次,每次10min,乙醇梯度脱水,干燥,金属镀膜。SEM观察纤毛数量、脱落、紊乱、黏液附着情况。3统计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的SNK法检验分析处理数据,以α=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水准。结果:三组OMC黏膜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有所不同,在各种染色中的变化和SEM中观察结果如下:1常规HE染色下CRS患者OMC区黏膜形态改变正常对照组黏膜表面平整光滑,上皮主要以纤毛细胞为主,纤毛整齐直立,基底膜无增厚,间质无水肿,炎症细胞极少。CRS患者OMC区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包括杯状细胞增多、基底膜增厚、炎症细胞浸润、黏液腺体增生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变应组中的这些改变均比感染组明显、多见。2 VG染色下基底膜厚度值各组基底膜厚度(x±s)分别为:对照组(8.574±0.624)μm,变应组(14.552±0.641)μm,感染组(12.561±0.493)μm。与对照组黏膜比较,CRS患者各组基底膜均增厚,厚薄不均匀。在VG染色切片上更清楚,以变应组最显著,统计结果表明与感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 AB-PAS染色下黏液腺体面积值测得各组黏液腺体的面积为(x±s):对照组(0.082±0.006) mm 2,变应组(0.184±0.007) mm 2,感染组(0.137±0.005) mm 2。对照组黏膜中的黏液腺体很少,CRS各组则增生明显,腺泡扩张,分泌旺盛,其面积比对照组明显增大,其中以变应组最为明显,统计结果表明与感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4黏膜上皮的SEM观察SEM下对照组纤毛分布均匀、整齐,排列方向较一致。CRS各组OMC黏膜上皮则出现多种不同的病理改变。变应组纤毛排列出现紊乱、倒伏、黏集,纤毛上附着大量的黏液。感染组见纤毛大片脱落,为短纤毛、微绒毛所代替,并可见细胞间裂隙,即使尚有残存纤毛,大多也紊乱、倒伏。结论:通过对不同致病因素引起的CRS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变应组与感染组在病理形态学方面存在差异。因此CRS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应根据病因对CRS进行分类、分型,可能会对CRS的诊断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