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座“土木结构的中国式小楼”——赵本夫小说论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本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走上文坛,自处女作《卖驴》开始,他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以他生长于斯的那片土地——丰沛平原、黄河故道为背景展开的。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多年来,他为我们建造了一个不引人注目但也不应被忽视的黄河故道世界,它虽然没有高密东北乡那样来的响亮,却也别有一番特色,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别一种乡间趣味,为乡土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  本论文以赵本夫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以赵本夫的文学观为切入点,从赵本夫的创作历程演变的角度对赵本夫小说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赵本夫乡土小说的独特性及贡献。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通过总结归纳赵本夫的文学创作观,探讨赵本夫对文学的本质、对文学创作方法以及对小说叙事的理解。赵本夫的文学观是属于功利主义的,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理想主义,而他虽然讨论过多种创作方法,但是他最为熟稔心仪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手法。第二章重点论述赵本夫所构建的黄河故道世界的内涵的流变。本文发现,赵本夫的黄河故道世界在他三十多年的创作中是不断地被赋予意义的。初上文坛的赵本夫立志于反映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农民的命运,他顺从当时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依从流行的社会政治观念,凸现的是农村的问题,这一时期赵本夫的黄河故道世界还未成形。1984年,考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作家班(后改名为鲁迅文学院),是赵本夫创作道路的一个决定性经历。一度远离之前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丰沛平原的他不知不觉也已转变了对那片土地的看法。他的创作在改革、现代化潮流与汪曾祺影响的两种力量的牵引下演化。离开鲁迅文学院以后,赵本夫很长时间没有动笔,他开始理性地思考,试图以一种更加形而上的形式表现他脑海中的乡土世界。在随后的《地母》系列中,他以寓言的形式展示人和土地数百年来的复杂关系,把人作为世界万物中的一个物种看待,展示着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旋不去的广博的大地。第三章重点论述赵本夫所建构的那座“土木结构的中国式小楼”的特色,诙谐幽默、悠然从容、寓言化都是赵本夫小说的风格特色,体现了赵本夫多样化的追求。
其他文献
从乾嘉时期开始,昆剧演出进入了折子戏时代,折子戏演出发展至巅峰。这种“乾嘉传统”的影响十分深远,后世的昆班演出很大一部分保留了其基本面貌。本文通过文献实证,结合对比
竹林七贤以洒脱不羁的言行、傲然独立的品格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已经演变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从距竹林七贤时代较近的六朝开始,世人们对竹林七贤形象的定位、评价一直经久不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尽量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从
期刊
学位
黄河大堤71+200~74+300段工程施工包括临河帮宽、后戗加培、堤顶加高等内容.设计堤顶高程为2000年设防水位加设计超高2.5 m,一级戗台顶部高程为2000年设防水位浸润线出逸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