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恢复工程是抑制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并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土壤的持水保土能力则是检验生态恢复工程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分别研究了人工生态恢复模式、植被自然恢复模式、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模式三种模式表层土壤的入渗、持水与抗蚀性能,总结了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综合水土保持能力。其中人工生态恢复模式包括:牧草地、玉米地、退化草地、落叶果园、落叶乔木林、常绿乔木林、落叶常绿混交林、封育林;植被自然恢复模式包括:人工牧草地、灌木草地、次生林地、原生林地;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模式包括:不翻耕玉米地、每六月翻耕玉米地、每二月翻耕玉米地、每月翻耕玉米地。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入渗速率影响:(1)封育林和退化草地两个轻度石漠化样地的入渗速率最快,退化草地的饱和入渗速率为321.1mm/h,是牧草地的16倍。人工林对土壤入渗速率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四个人工林样地的饱和入渗速率小于轻度石漠化样地,大于坡耕地。不同人工生态恢复措施表层土壤的孔隙度、容重、有机质等参数差异显著,导致入渗速率不同。(2)植被自然恢复模式表层土壤饱和入渗速率大小为:原生林地>次生林地>灌木草地>人工牧草地。自然恢复模式入渗速率主要受恢复年限、容重、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3)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模式的饱和入渗速率与翻耕频率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858)。随着翻耕次数变多,入渗速率随之增大。2.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持水性能影响:(1)人工生态恢复模式样地中,封育林、退化草地的土壤饱和含水量最高,但脱湿速度也最快,没有降水补给时,土壤中的水分很快就会流失。混交林的持水性能大于常绿乔木林和落叶乔木林。人工林地的持水性能强于坡耕地,开垦坡耕地不利于土壤的持水能力。(2)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持水能力逐渐增强。最大有效库容按大小排序为:原生林地>灌木草地>次生林地>人工牧草地。(3)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模式最大有效库容与容重成正相关关系,与翻耕次数成负相关。3.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抗蚀性能影响:(1)人工生态恢复模式能够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对石漠化土壤有一定改良作用。四个人工林地表层土壤的抗蚀性要强于退化草地、牧草地、玉米地。(2)植被自然恢复模式表层土壤抗蚀性综合得分排名均为:人工牧草地>次生林地>原生林地>灌木草地。(3)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模式表层土壤抗蚀性与翻耕次数成反比,翻耕次数越多,表层土壤抗蚀性越差。4.不同生态恢复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分析:(1)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是控制喀斯特地区水分流失和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的有效手段。人工生态恢复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得分排名为:落叶常绿混交林>封育林>落叶果园>常绿乔木林>落叶乔木林>牧草地>退化草地>玉米地。(2)植被自然恢复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得分排名为:人工牧草地、原生林地、次生林地、灌木草地。(3)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得分排名为:不翻耕玉米地>每六月翻耕玉米地>每二月翻耕玉米地>每月翻耕玉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