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钢铁资源外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高效配置资源,降低本地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但外包引发的资源贸易也带来了生态环境影响的跨区域转移。理解城市资源的代谢过程,评价外包带来的跨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对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协调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本研究以上海市五类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的钢铁代谢为研究对象,利用物质流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 1920-2019年间城市主要基础设施的钢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资源外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高效配置资源,降低本地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但外包引发的资源贸易也带来了生态环境影响的跨区域转移。理解城市资源的代谢过程,评价外包带来的跨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对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协调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本研究以上海市五类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的钢铁代谢为研究对象,利用物质流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 1920-2019年间城市主要基础设施的钢铁存量和流量,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钢铁产业发展特征和跨区贸易来源地的调查,对钢铁代谢及外包的跨国内区域和跨国际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在过去的100年,上海市基础设施中的钢铁物质存量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总量增加了近700倍。2019年累积存量高达3.82亿吨。其中,建筑设施(住宅、非住宅类建筑)对社会基础设施总钢铁存量的贡献高达99%,而交通设施(公路、铁路、地铁)的贡献相对较小,约1%。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居住和非居住用房的需求不断增长,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急速扩张,导致建筑累积存量的持续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结构的转变使钢铁在材料中的比重不断攀升。空间上,钢铁存量的分布呈现由中心城区向近郊与远郊区辐射扩张的格局。(2)上海市基础设施中的钢铁物质流入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0年以前,特别是1990年-2010年期间,年均流入量增速高达10.8%,之后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新增钢铁流入量呈年均4.9%的负增长。流入量的组成中,每年的新增流入量有93%以上集中在住宅和非住宅建筑中,且由于居民消费水平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工业和服务类非住宅建筑快速发展,其中的钢铁投入量在2019年甚至超过住宅建筑,成为对社会钢铁投入贡献最大的基础设施类型。交通系统整体新增钢铁投入量受不同时期交通网络建设工程和项目影响,整体变化波动不大。从空间分布上,与钢铁存量的格局相似,流入量也呈现出中心城市较高,郊区较低,且由城中心向远郊区扩散的趋势。(3)在对城市建筑行业协会、主要钢铁企业,以及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上海钢铁产业发展经历了由自产自销到产品外包的过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城市的钢铁消费基本依靠本地生产,之后上海钢铁产业的产品定位逐渐向高端工业用钢转移,普通钢材则主要依赖外包。钢铁材料主要来自国内大型钢铁生产基地城市,且来源地组成上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上海周边向远距离省份”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江苏省是上海的主要用钢来源地。从钢铁材料的上游供应链来看,中国的铁矿石主要依赖国际进口。澳大利亚是我国铁矿石的最大进口国,其次是巴西、南非、印度等。(4)上海基础设施钢铁代谢产生的跨国内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以江苏为主的华东地区。从影响类别来看,钢铁材料生产对生态系统健康(65.6%)影响最大,其次是资源耗竭(18.6%)和人类健康(15.8%)。通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进一步解析,发现钢铁外包对海洋生态毒性的影响最高(33.9%),其次是淡水生态毒性(20%)和金属耗竭(17.4%)。从铁矿石贸易的跨国生态环境影响来看,对金属耗竭的影响最大,各出口国的占比在80%以上。其中,澳大利亚始终是承担生态环境影响最多的国家。此外,铁矿石开采过程对生态毒性、人体毒性和颗粒物形成影响也较大。(5)针对上海基础设施钢铁代谢及资源外包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政策建议包括提高建筑寿命,使用新型材料以缓解对原生钢铁资源的需求。此外,通过加大废钢回收力度,优化废钢冶炼工序和提炼技术,建立完备的废钢循环利用体系和管理模式,提高本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由于资源外包带来的跨区域生态环境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严世芸教授辨治心悸(心律失常)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心悸(心律失常)患者200例,609诊次,建立电子病案数据库,采用频次、频率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综合分析探寻严教授在心悸(心律失常)辨治中的处方特点、用药规律,总结处方思路,凝练学术思想。结果 研究涉及经方24首,中药291味,高频药味包括桃仁、川芎、茯苓、黄芪、
20世纪70年代,理查德·沃尔海姆(Richard Wollheim)在《艺术及其对象》一书的附录论文中提出美学中存在着一项牢不可破的原则,即“亲知原则”(Acquaintance Principle)。该原则坚持“审美价值的判断不同于道德知识的判断,它必定是建基在对于它们对象的第一手经验的基础上的,而且它并未期待在非常狭窄的限度之内由某人传递给另一个人。”这一原则的提出承袭了传统美学理论中对审美
生物医学数据库和生物医学软件工具截止到2022年初已经分别超过五千个和三万个,它们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且促进多研究领域交叉发展。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重点热点之一,受到土壤微生物组、根际微生物组、人体微生物组等多个领域的关注,是现今大量微生物组研究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现今通过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手段获取了大量的不同环境条件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分类信息数据,
根系微生物是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重要调节因子,也是待开发的农业生产资源宝库。根系微生物通过促进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而植物通过各种根部代谢物调节根系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本研究以小麦体细胞杂种渐渗系中选育出来的耐盐碱小麦山融4号(SR4)与其亲本济南177(JN177)为实验材料,通过将扩增子测序技术与RNA-seq技术相结合,鉴定了与小麦盐碱胁迫抗性相关的根系细菌和真菌菌属,找到了小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技术、预训练模型、深度学习等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传统的基于规则、机器学习等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资源不断的构建新的情感词典或者复杂特征,而如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文本数据的规模日益庞大、形式复杂多变、表达方式日新月异,因此传统的情感分析方式已经渐渐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针对传统情感分析模型的这些缺点,本文使用更加先进的数据增强、四阶段预训练模型与深度学习技术来科学高效的
洪水灾害已成为沿海地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威胁。在当今全球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导致财产与资源的高度聚集,沿海地区一旦遭受洪水灾害将会造成巨量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因而准确预测洪水灾害,对于维持人类生产生活秩序、减轻洪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洪涝过程分析进入高精度数值模拟时代,水动力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水流在地面的扩散过程,实现相对准确且便利的洪水过程模拟及预测。数
镧系金属环状螯合物是重要的造影剂,当环状配体的10号位点连接氨基吡啶甲酸氨支链时,可以作为医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光学成像(OI)的双模态造影剂。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有各自的优缺点,结合核磁和光学影像两种不同的技术,可以实现影像技术的优缺互补--光学影像的高灵敏度和低分辨率与核磁的高分辨率与低灵敏度。通过前期对模板分子Ln(DO3A-NHCbz(6))的物理化学表征,研究发现它具有显著的发光特性
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与脆弱区,也是外来植物入侵及扩张的热点区域,土壤微生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参与多个土壤生态过程,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环境中过量的活性氮会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改变温室气体的平衡,威胁空气、土壤和水的质量,其中气态亚硝酸(HONO)与一氧化氮(NO)等活性氮气体能够通过产生羟基(OH·)直接影响大气的氧化能力、灰霾的形成与人体健康。
公平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规则。当公平准则遭到破坏时,即使与自己无关,人们也愿意损失自身利益去惩罚不公平事件。第三方干预者的公平准则维护被认为是一类亲社会行为。已有研究表明,做出了公平准则维护行为的第三方干预者,在后继的人际互动中,会得到人们更多的信任。值得注意的是,旁观者对第三方干预者的信任行为离不开对他们先前干预行为相关信息的记忆。只有成功存储第三方干预者及其先前社会公平互动中的干预行为,并在之后
活动造山带地貌演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地貌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侵蚀速率的量化及其时空特征是相关研究的关键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造山带侵蚀速率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山地流域作为全球河流输沙量的重要源区,其侵蚀作用对山地区域的地貌演化起主导作用,因此备受关注。地表侵蚀对活动造山带地貌的塑造效果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差异较大。因此,定量研究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侵蚀速率对于理解活动造山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