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鹿原》描述了从清末到建国初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而这样的历史是经作者陈忠实选择、拼接、编撰之后的历史,是文本呈现出来的历史,是具有文本性的历史。而这样一部记录历史、反思历史的史诗性气质的文学作品问世在那个特殊年代,并在那之后它一方面获得了巨大的销量,另一方面,茅盾文学奖评委会要求修改,以及改编成电影后被删减。这样的遭遇昭示了文本本身也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未完成的,开放的,是不断经受人们解读出不同意义的文本,是具有历史性的文本。因此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视野出发,以“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为理论依据对《白鹿原》进行研究。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构成。导论部分将介绍陈忠实其人及其文学生涯,揭示他的成长背景对他后来创作反思文学的影响;其次将介绍《白鹿原》的研究现状;最后简要介绍一下新历史主义理论,着重探讨“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本文第一章将从《白鹿原》的诞生入手,介绍《白鹿原》在那样特殊的时代问世所具有的历史性,以及它本身所反映的内容在那个年代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介绍《白鹿原》问世之后的遭遇,它在民间巨大的销量;它在评论界获得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它在参选茅盾文学奖时被要求修改;它在改编成电影的路上整整走了20年,而且拍摄完成之后被删减掉了部分剧情。本文第三章将从小说中的祠堂出发,通过小说中祠堂的形象和作用,揭示作者对祠堂以及祠堂所象征的宗族文化和儒家道德的态度,来解读这样一段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关于祠堂的历史。第四章将从小说中白嘉轩与鹿三这一对主仆关系入手,通过小说中关于这对仁主义仆的描写,来揭示作者心目中关于阶级斗争的态度,解读作者编撰之后的关于地主和长工的历史。基于正文部分的研究,本文将得出如下的结论:《白鹿原》是一部“历史”与“文本”相互交融的作品,它既是被历史塑造的产物,是那个时代需要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同时它的问世和遭遇又导致了一个个历史事件,塑造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