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肝胆外科诊疗技术的逐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明显增高,肝脏移植手术量逐渐增多,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性切除或肝移植手术中常常需要切除受侵犯的肝动脉或门静脉,门静脉切除可选择侧壁切除或切除后对端对端吻合、人工血管吻合,但肝动脉切除后常由于残存动脉较短、管腔闭塞、动脉夹层或解剖变异等,使重建较为困难或不能完成。研究表明,肝动脉结扎或切除后,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的手术方式重建肝脏、胆管血流,可以显著提高肝脏及胆管的动脉血供,促进肝脏代谢和肝细胞再生,改善术后早期肝脏和胆管的缺血缺氧问题,预防肝脏功能衰竭及减少术后胆道并发症。肝门部胆管癌和肝移植患者几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黄疸,故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的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模型,了解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门部胆管的影响,以期为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制作梗阻性黄疸大鼠APS+胆管再通和肝总动脉结扎+胆管再通的动物模型,以假手术组及单纯梗阻性黄疸行胆管再通组作为对照。2、肝门部胆管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各组肝门部胆管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行SMA标记,观察不同手术后大鼠肝门部胆管壁内膜下胆管周围血管丛中微动脉的改变。3、通过血清生化酶学指标监测梗阻性黄疸情况下行HAL后和APS手术后对肝门部胆道系统的影响。4、末端脱氧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不同术式后胆管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情况。结果:1与HAL+胆管再通组相比,APS组胆管周围血管丛中微动脉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PS组与单纯梗阻性黄疸及假手术组相比胆管周围血管丛中微动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清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y-GT)比较为肝总动脉结扎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为肝总动脉结扎组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PS+胆管再通组、HAL+胆管再通组、单纯梗黄行胆管再通组肝门部胆管上皮细胞均见有不同程度的凋亡,假手术组未见凋亡,与肝总动脉结扎组相比,APS组及单纯梗黄行胆管再通组胆管上皮细胞核凋亡指数(AI)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HAL+胆管再组肝门部胆管壁表现出明显的急慢性炎症性改变,胆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局部缺失严重并有大量胞浆空泡样改变,并可见胆管壁坏死,ASP+胆管再通组炎症改变明显减轻,无胆管壁坏死情况。结论:本实验采用梗阻性黄疸大鼠为研究对象,行肝动脉结扎+胆管再通后,肝脏出现脓肿,肝门部胆管上皮脱失增加,甚至胆管壁坏死等缺血缺氧的表现;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可明显改善由于肝总动脉结扎引起的肝门部胆管及胆管上皮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缓解肝门部胆管的急慢性炎症性改变,促进肝总动脉结扎后大鼠胆管生理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由梗阻性黄疸引起的细胞坏死较肝动脉结扎后减轻,短时间内未出现门静脉高压的表现,是一种短期内应用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