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的庚子事变,恰好时跨一个甲子,整整六十年。而王韬的一生大半在这一时期度过,时代的颓势紧牵诗人颤抖的心魂,从一腔报国赤忱到满怀失望悲怆,诗人跌落到苦闷的心灵崎岖之境,阅尽人世沧桑,更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知,一一付诸笔端,任文字缱绻在时间的每个角落,在近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迄今为止有关王韬的诗歌研究一直少有人问津,甚至有人视其之作多为闲暇酬赠之唱,认为王韬的诗歌没有研究价值。故此,我们有必要谨慎审思和深入研究王韬的诗歌,发掘其新的生命色彩。本文以王韬及王韬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作家论的形式结合其生平经历,联系晚清社会文化背景及诗坛情况,全面系统地对王韬的诗歌进行深入探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王韬生平经历入手梳理了王韬诗歌创作的历程。其诗歌创作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1842-1848)以其父死入墨海书馆为界,中期(1849-1883)以其流亡香港直至返回沪上为界,晚期(1884-1897)以诗人去世为终。不同时期尽展诗人不同的创作风貌。第二章旨在探讨王韬的诗学主张及其成因。王韬的诗学主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诗贵性情”说,“别具一格,博采众长”之见,“诗能穷人”之论。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诗学主张与诗人的性情本色、师承及交友乃至咸道同光诗坛的变革都有密切的关联。第三章就王韬诗歌主题进行了系统而详致地分类。王韬的诗歌是一部反映清末社会现实的诗史,也是一部记录清末诗人的心灵感伤史,同时笔下亦不乏之于爱情的浅斟低唱,对于青楼女子的吟咏,而海外出游行至泰西之作及旅日之唱更是极具特色。第四章主要论述王韬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首先,王韬诗歌创作题材广泛,诸体皆备,七古尤见才气;其次,王韬诗歌风格多样,少作多绮丽缠绵,自是才人本色,但历经患难之后则哀思愁绪坌涌,兼具雄浑悲凉。最后,王韬的诗歌语言朴实,往往直抒胸臆。第五章结合当时诗坛风貌探讨王韬诗歌创作的地位和影响,主要突出其诗歌创作有开“诗界革命”先声之势,他更是近代沪上诗人群体的典型,更是这一群体的组织者。王韬诗歌创作不仅在国内有着一定影响,在日本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