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盛唐——安史之乱与盛唐诗人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xi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安史之乱及其前后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研究。 首先,通过对玄宗朝后期,在盛唐升平情形下隐藏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矛盾的揭示与剖析中,指出安史之乱实则是使这一切矛盾由隐而显的历史工具,这些隐患使盛唐诗人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他们开始在诗歌创作中注入理性的成分,展开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考察,可以发现,盛唐诗人把忧家、忧己与忧国、忧民结合起来,表现出对社会全方位的关注与思考。其次,考察了安史之乱中人口迁移及盛唐诗人群体的迁移。战乱使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惨遭浩劫,居民离散,大量向南迁移。通过对安史之乱中盛唐诗人的迁移路线、迁移原因、迁移地点、迁移类型及其审美观照的考察,探寻盛唐诗人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和心理变化。最后,考察安史之乱中盛唐诗人群体及诗风新变。 本文得出的结论:从诗歌的层面来讲,盛唐精神仍在继续。盛唐气象在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显示出特有的光茫,而成长于战乱中的大历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因此少了慷慨之气、蓬勃之态,显得情绪低沉、苍老衰颓。
其他文献
本文以古代蒙汉文化交流为视角,采用人物生平传记为纵向线索,又以与社会历史批评研究法及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首先以介绍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概况作为全文历史背景来评述清代蒙
20世纪90年代,中国重新开启了文学作为商品的市场化道路,这意味着文学的外部结构正在出现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文学世界将走向新的整合。整合中出现了三个重要特征:体制外创作作家
学位
1896年,中国向日本开始正式派遣留学生,至今百多年来,留日运动一直方兴未艾,即使在战争年代,中国人的留日运动也没有完全中止。在这期间,留学生们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有关日本人、日本
《豆棚闲话》是一部未曾被遗忘却稍显关注不足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它处于白话短篇走向式微和长篇章回开始兴起的交接点上,这种位置几乎决定了它对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所作出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