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城市的位置和范围来划分,西安城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西周丰镐、秦咸阳、西汉至北周的长安城、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唐末至元末的新城、明清西安城这样六个阶段。今之学者研究西安,往往以西周、秦、西汉至北周、隋、唐、明清为重要时期。甚或大多以汉唐、明清为研究对象,而对唐末至元末西安城情况则往往语焉不详,甚或避而不论。即或有些学者就此时期某一问题有所研究,但往往过于笼统,不甚全面。此情况与唐末至元时资料有限不无关系。于是唐末至明初这一阶段的西安城有许多基本问题,迄今尚未弄清楚。鉴于此,本文通过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及总结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城市历史地理学方法,对五代、宋、金、元时西安城市地理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期望能弥补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空白,使关于西安城市的探讨更加完整,进而能够对西安城市建设有所补益。本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唐末以来长安城地位的变化。本部分一方面通过分析唐末五代兵火、战乱对长安造成的直接破坏以及长期以来长安地区环境恶化所造成的间接负面影响,从人为和自然两方面论述了长安城地位下降的原因。另一方面,长安虽失去了唐时的盛状,但其地位在一定时期内却有所恢复,这可由军事、工商业、人口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反映出来。 第二部分,长安城地区的的建制沿革。研究西安城市地理,有必要缕清其行政建制沿革。依史书记载,五代、宋、金、元时西安及其地区的行政建置在政权更替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且,随着行政机构的更迭,长安地区的管辖范围也随着王朝的演变发生了一些变动。本部分详细阐释了五代、宋、金、元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隶属关系、辖区范围等重要问题。 第三部分,长安城的城垣范围及建制特点。五代、宋、金、元时长安城的城垣及城门与唐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于此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下列问题:(一)城垣范围及规模;(二)城垣建制特点。其中,通过探讨内外双重之制、半圆形角台、城门及其变化,揭示了长安城的城垣及城门的特色。 第四部分,长安城的内部结构的演变。本部分结合诸多史籍分别论述了五代、宋、金、元西安城的空间分布结构,对建筑、街巷、人口诸问题进行了详实考证。通过研究,发现长安城的结构布局不甚规则。即便如此,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区 区域分布上仍具有一定特点。而且,长安城的交通状况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 第五部分,龙首渠的渠道及水源开发。引水渠道及其水源开发是城市建设的 一个重要部分,其发展、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的结构更迭概貌。 经过辨析、考异,本部分综合论述了宋时西安城龙首渠渠道、元时龙首渠渠道及 宋、元时龙首渠水源的利用。 第六部分,碑林的创建与整修。西安碑林是一个保存历代石刻的重要场所, 本部分主要研究了碑林的称谓、迁移、建置结构及其整修情况,以作为探讨五代、 宋、金、元时期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第七部分,元代安西王府的创建。安西王宫为元安西王的王府所在地。其修 筑时间大致是从至元十年(1273年)开始的,关于安西王宫的具体倩况,今之学 者研究略少。本文通过运用详细的史料,结合考古发现,缕析了安西王宫的建治 年代、府址、建置结构、废止经过等问题。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既有宏观上的分析:从长安城的地位、建置沿革、城 垣及城门、内部布局、龙首渠及碑林、城郊安西王宫多个方面对西安城市地理展 开较为系统的探索;又有微观上的辩证分析、考证,探讨了影响长安城地位下降 的因素及地位的恢复、建置沿革、城垣范围及特点、各时期城市内部建置结构、 龙首渠及碑林的具体情况、安西王府的兴废等关键性问题,考证了许多有争议的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