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INDA_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弹性是个体应对压力等消极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行为表现,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也是推动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这个群体心理弹性水平的高低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紧密联系,更对个体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关注并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提高心理韧性,使其面对困难时更加乐观自信,面对困境时更加坚韧,以更好融入社会。本研究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认定,需满足以下任一或多个条件:(1)每年由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2)家庭为民政部门备案的低保户(3)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本研究以心理弹性为切入点,抽取重庆市七所高校61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220名。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以及个人访谈,得出以下研究结果:第一,与重庆市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相比,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三个维度乐观性、力量性、坚韧性及心理弹性总分上,重庆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得分皆显著低于前者。第二,在心理弹性总体状况方面:重庆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第三,留守经历、单亲抚养及独生子女身份对重庆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较小。第四,成长于落后的农村、非党员身份及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较低,在不同学历层次中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心理弹性最差,其中二年级本科生心理弹性得分较低,值得关注。据此,本研究从个体危险性因素、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四个方面分析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问题的原因。结果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体存在着心理失衡、缺乏实践锻炼、过于关注自身劣势等危险性因素,同时窘迫的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忽视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放任型和冲突型家庭氛围都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低水平心理弹性的重要原因。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结合当前实际,从外界保护性因素、家庭及个体能动性三个方面提出旨在提升重庆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对策。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提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农村、牧区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但农
高校校训是一所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的综合体现,是大学精神的凝练与结晶,代表了高校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内在的规定着大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高校校训在“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建国后干部、工人、农民三级式的社会阶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出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的中产阶层。[1]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