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房抵债协议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担保方式,在民间借贷中被广泛使用。以房抵债协议在实践中存在各种样态,涉及的法律关系颇为复杂,囿于立法上对其法律性质和效力缺少明确规定,导致司法裁判中呈现出同案不同判的局面,理论界对此亦未形成统一观点。新近出台的《民法典》中依然未见以房抵债协议的身影,本文在梳理相关法律规范、司法裁判以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合同目的为分类标准,研究以房抵债协议的法律性质及其效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房抵债协议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担保方式,在民间借贷中被广泛使用。以房抵债协议在实践中存在各种样态,涉及的法律关系颇为复杂,囿于立法上对其法律性质和效力缺少明确规定,导致司法裁判中呈现出同案不同判的局面,理论界对此亦未形成统一观点。新近出台的《民法典》中依然未见以房抵债协议的身影,本文在梳理相关法律规范、司法裁判以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合同目的为分类标准,研究以房抵债协议的法律性质及其效力,以期为司法裁判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引。本文由引言、正文以及结语构成,其中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目前以房抵债协议的立法现状和司法现状的梳理。首先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债务履行期届满前签订的以房抵债协议。其次,通过整理对比三个案例的案件事实要素,以说明司法裁判中存在同案异判的现象。最后,围绕着现有的法律规范、司法解释以及法院内部指导意见进行研究,并总结现状的不足之处:一,法律规定缺少直接依据;二,其他法律文件效力层次低,其中法释[2020]17号第23条作为司法解释虽有普遍适用效力,但未对本文的研究问题作正面回应;三,法院内部对以房抵债的认识和指导意见不统一。第二部分是对以房抵债协议性质研究。首先是对性质认定现有的学说观点的辨析,学界对此主要分为两种立场:物权担保以及债权担保。学说各有利弊,但任一学说皆无法对以房抵债协议之性质作完美解释。其次,总结最高法在认定此类合同性质所考察的各项因素,归纳出两类影响因素:第一类称之为定性因素,此类因素对于认定合同性质的影响因子较大,可基本确定合同性质的方向,也有一些因素可对合同性质发生转化作用,比如合同中体现出双方当事人曾有对账或清算借款之行为,还有部分因素对合同定性或起正面肯定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否定的影响,需根据具体案例具体判定。第二类因素为辅助因素,其影响因子较小,对于合同定性仅起辅以佐证的作用,需要法院结合第一类因素综合判断。最后,根据当事人签订协议的真实意思分为担保型以房抵债协议以及清偿型以房抵债协议。通过上述两类因素确定当事人签订协议的真实意思后,分为担保型以房抵债协议以及清偿型以房抵债协议,并对两类协议之性质分别讨论。其中,经预告登记的担保型以房抵债协议,基于当事人的担保意思以及预告登记的法律效力,符合担保的三项特性,故其性质为非典型担保;经备案登记的以房抵债协议,因备案登记仅产生行政公示效力,其与未办理登记的担保型以房抵债协议的性质为附条件的以物抵债预约。清偿型以房抵债协议的法律性质为附条件的以物抵债预约,根据新债与旧债的关系分为新债清偿以及债的更新。第三部分是对以房抵债协议效力的研究。首先,以房抵债协议效力认定的在实践中的争议,存在三种不同的裁判立场,分别为有效、无效以及采取回避态度。其中主张无效的理由有三,或因违反物权法定原则,或是被认定属于流押条款,又或属于通谋虚伪表示,本文主要从以上三方面展开论述。关于物权法定原则,《民法典》第388条规定,新增的“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之表述扩大了担保合同的范围,配合一系列的登记规定,为所有权保留、融资租赁、有追索权的保理等动产担保“成文化”提供了制度供给,被称为是立法对物权法定缓和的确认,但本文认为不能据此类推适用于不动产担保的领域。而关于流押条款,主要对其在《民法典》下的效力及其适用范围两方面分别论述,结论是流押条款的合法性并未被民法典确认,且相较于该条款的不合理处,流押条款仍有坚守其存在的必要性,可以通过严格限缩其适用范围的方法对不合理处予以缓解。具言之,流押条款的约定不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法官可以据此规定主动适用清算程序,并将其适用范围应当限定在抵押权当中,故经预告登记的担保型以房抵债协议不受流押条款的规制。此外,以房抵债协议与通谋虚伪表示之间在法律构造方面亦存在差异。其次,上述类型的以房抵债协议效力,在不存在法定无效事由的情况下,皆为有效。且不违反物权法定原则和通谋虚伪表示。本文在前述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件事实要素的解构与分类——登记方式、抵债方式以及标的额,将以房抵债协议的效力分为两大类:具有相对优先效力的以房抵债协议以及具有债权效力的以房抵债协议。最后,通过解释法释[2020]6号第24条第1款规定可得,债务人不履行原债务时,债权人应当有权选择以以房抵债协议提起诉讼,请求债务人履行买卖合同。在担保型以房抵债协议中,为避免过度担保,债权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时,应当对其课以清算义务,以防双方利益失衡。
其他文献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健全与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部署。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强化自我监督,将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对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的新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与声誉,更会透支纪检监察机关的公信力,影响党和国家机关的形象。一系列典型的案件告诉我们,需要将纪检监察干部的权力严加规制与约束,以推进纪检监察
近年来,我国海上运输行业蓬勃发展,诸如邮轮旅游等新型运输方式层出不穷,伴随而来的邮轮海上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因其特殊性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海上人身侵权因其特殊性带来的法律适用问题,成为当前海事司法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蓝宝石公主”号邮轮案被称为首例海上邮轮人身侵权案件,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具有重要影响,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本文以此案为例探讨我国海上人身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
网络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搭售行为在互联网领域屡见不鲜。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企业实施的搭售行为具有普遍性、强制性、隐蔽性等特征。这对市场的有序竞争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损害消费者福利,更阻碍了技术研发创新。如果依照传统的反垄断监管模式来界定互联网公司的搭售环节,那么在认定互联网企业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搭售品与被搭售品是否独立、搭售行为的竞争效果评估是否单一以及法律责任机制完善方面均存在较大困难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社会现代化管理手段,以灵活、非强制等特点,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乃至整个现代法治行政和服务行政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法治型、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样就要求在充分调动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巧妙运用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行政命令等强制性的行政行为结合,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来推动社会现代会治理发展进程。另一方面,自20世纪初中国以及全世界都相继爆发重大公共卫生事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一路”倡议。从此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加深。老挝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国家,也是中国在东盟的主要贸易合作伙伴,近年来中国同老挝经贸合作不断拓展,双方已经建成了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边境贸易作为中国和老挝贸易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和老挝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影响因
目前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已在多个省份展开试点,在试点期内取得了丰富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国家层面上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实践中无法可依是导致各类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在多省试点期到期以及主张对跨省江河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共担责任、共享效益的政策大背景下,对在试点中积累的经验加以推广必须走法律制度化道路。黄河作为我国北方重要水源、经济纽带和生态屏障,其部分干流及支流
在侦查讯问阶段中引入录音录像制度是我国公安机关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公安机关提升执法权威、提高执法公正合理性及侦破效率的有效制度创设,主要体现于能够有效制约侦查讯问程序中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以及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录音录像技术与侦查讯问的融合,必然产生新的概念问题、制度问题、运作问题等诸多问题,对其适用问题进行有效厘清、全面剖析及对策完善具备现实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首先,立足于现有
我国行政犯是指违反行政性规范,从而侵犯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一类犯罪。相较于刑事犯,我国行政犯具有行政违法性这一特征,行政犯认定的核心即协调好行政性规范与刑法之间的关系。行政犯的罪状多为空白罪状且罪状中存在大量的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行政犯的认定需以行政性规范为补充规范与解释依据。行政性规范广泛参与到行政犯的认定之中,对此,应当围绕行政犯中行政性规范的适用问题展开行政犯的研究,以求实现
正当防卫作为我国法律规定的重要制度,是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公民可对不法侵害实施反击行为。正当防卫基于捍卫合法权益的考量,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但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认定易受“维稳”和“定分止争”的刑事政策影响,继而出现法外因素影响正当防卫正当性认定的情况,进而影响公众对于法律权威的信仰。为了进一步有效运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对未成年人自身发展有重要影响,甚至对国家法治建设也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当前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更加重视,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江西省司法机关与教育机关联合自2018年以来连续开展了一系列以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发现,依然存在着权益保护意识不足、犯罪认识不清、法治教育环境不成型、制度的学习未成体系、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