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而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就要避免人口向大城市盲目流动,而应向中小城镇发展。建设小城镇要与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相结合,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从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山市在1983年是一个县级市,1988年升级为地级市,是目前中国5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它实行的是特殊的“市镇”管理模式,如今中山市人均GDP已达到了99471元(约14975美元)(2016年),按照中等收入陷阱理论来分析,中山市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它已经率先度过了中等收入陷阱。然而,中山市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其中等职业教育是如何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呢?基于此思考,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来分析政府、学校和社会(行业企业)这三者在这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和关系,从而梳理出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的政策文件、经费投入、课程/专业设置、产业结构、企业行业参与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结果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制定的政策与市场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为中职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参与指明了方向。中职学校依据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依法办学,结合当地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优化设置课程或专业,但是存在对口就业率不高的问题,说明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匹配性并不高。虽然社会(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断提升,但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度融合,只停留在实习方面的合作。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经历了等级、官僚、系统、理性和共同等五种管理模式,但其管理模式较单一,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而学校和社会还欠缺自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