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历了机动化引领之下的城市快速扩张,城市街道(道路)以汽车通行效率至上,产生大城区、大住区、大马路、大立交等形态类型,引发了步行空间失落、城市丧失人文活力等问题。近年来随着规划领域存量转型、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的蓬勃发展以及各界对低碳环保出行理念的倡导,对适宜步行的城市形态的研究成为规划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决定步行城市形态的根本要素是街道网络,利于步行的街道网络与车行道路网络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现今机动化方兴未艾,对于步行城市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对于现存的经过历史检验的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的研究有助于夯实基础。鼓浪屿街道网络是国内少有的完全以步行尺度建造、到现在也以步行出行为主,历时生成、建造精细、保存完整,并且具有多样态文化内涵的“实物标本”,在街道网络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学术研究价值。针对这一形态与文化兼备的研究对象,本文以空间句法为主要分析工具,结合历史分析法、地块分析法等,研究鼓浪屿街道网络形态演变特征与规律,并探索影响鼓浪屿街道网络形态的主要要素。文章的主体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阐述鼓浪屿城区建设过程与街道网络生成过程,对鼓浪屿街道网络的建设主体、发展过程作基本的判别(第二章);第二部分,选取鼓浪屿五个时间节点的街道网络进行空间句法线段模型的分析,分别从整合度指标、选择度指标与可理解度指标对街道网络空间形态进行定量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横向与竖向的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当年的建设主体作简要说明,以求对空间本体有更为准确的理解(第三章);第三部分,在历史建造研究与空间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分析鼓浪屿街道网络与山海环境、权利制度、群体文化、土地利用方式、人流分布的关系,从而了解鼓浪屿街道网络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街道网络形态有更全面的认识(第四章)。文章的结论部分(第五章)综合鼓浪屿街道网络的历史研究、空间本体研究与影响要素研究做出总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从街道网络构形角度总结街道网络形态演变规律与特征;从建造主体、形成过程与作用方式方面阐述影响鼓浪屿街道网络的主要要素;从街道网络密度与尺度参量、建造过程、出行半径方面提出未来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设计建议;从街道网络文化内涵、景区展示方面提出鼓浪屿未来保护与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