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街道网络形态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il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历了机动化引领之下的城市快速扩张,城市街道(道路)以汽车通行效率至上,产生大城区、大住区、大马路、大立交等形态类型,引发了步行空间失落、城市丧失人文活力等问题。近年来随着规划领域存量转型、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的蓬勃发展以及各界对低碳环保出行理念的倡导,对适宜步行的城市形态的研究成为规划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决定步行城市形态的根本要素是街道网络,利于步行的街道网络与车行道路网络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现今机动化方兴未艾,对于步行城市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对于现存的经过历史检验的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的研究有助于夯实基础。鼓浪屿街道网络是国内少有的完全以步行尺度建造、到现在也以步行出行为主,历时生成、建造精细、保存完整,并且具有多样态文化内涵的“实物标本”,在街道网络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学术研究价值。针对这一形态与文化兼备的研究对象,本文以空间句法为主要分析工具,结合历史分析法、地块分析法等,研究鼓浪屿街道网络形态演变特征与规律,并探索影响鼓浪屿街道网络形态的主要要素。文章的主体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阐述鼓浪屿城区建设过程与街道网络生成过程,对鼓浪屿街道网络的建设主体、发展过程作基本的判别(第二章);第二部分,选取鼓浪屿五个时间节点的街道网络进行空间句法线段模型的分析,分别从整合度指标、选择度指标与可理解度指标对街道网络空间形态进行定量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横向与竖向的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当年的建设主体作简要说明,以求对空间本体有更为准确的理解(第三章);第三部分,在历史建造研究与空间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分析鼓浪屿街道网络与山海环境、权利制度、群体文化、土地利用方式、人流分布的关系,从而了解鼓浪屿街道网络与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街道网络形态有更全面的认识(第四章)。文章的结论部分(第五章)综合鼓浪屿街道网络的历史研究、空间本体研究与影响要素研究做出总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从街道网络构形角度总结街道网络形态演变规律与特征;从建造主体、形成过程与作用方式方面阐述影响鼓浪屿街道网络的主要要素;从街道网络密度与尺度参量、建造过程、出行半径方面提出未来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设计建议;从街道网络文化内涵、景区展示方面提出鼓浪屿未来保护与发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中国大学传承非遗十余年,大学生社团担当了实践主体的角色,他们因不同的非遗类型而探索相应的实践方式。地方戏的传承在多所大学都有积极实践形态,有的大学探索了组建业余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高端产业的就业缺口较大。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正面临着制造产业的升级改造,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不上;从院校的角度看,近年来装备
县域的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因
我国《行政诉讼法》确定了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标准,即单一且严格的"合法性审查"标准。在此标准下,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实践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借鉴两大法系中具
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调研以"探寻垃圾分类,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