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示语的使用是人类交往的必要手段,因而成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交指示语则是指示语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表明交际双方身份和社会地位,反映双方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作用。社交指示语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信息的传递过程。传统的指示语理论研究侧重于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指示语的分类及其功能的具体描写,局限于其基本属性和意义的界定,及基于英汉对照的文本分析,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在社交指示语的研究方面,则囿于单一的英汉对比研究,鲜见与翻译理论结合研究。鉴于社交指示语的研究现状,论文旨在综合阐述社交指示语的翻译与文化传输之间的关系。本文整体上分五部分来阐述这一观点。第一章首先从文化和社交指示语的内涵入手,讨论了文化传输与社交指示语的关系,指出在社会指示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以及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从理论角度探讨对社交指示语的翻译问题,主要分析了功能对等,目的论,语篇连贯,文化顺应论及文化接受理论对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在回顾了社会指示语的表现方式和功能的同时,归纳出社交指示语的特点。第四章论述了影响社交指示语的翻译因素,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来阐述相关的翻译手段和策略,达到翻译的根本目的。第五章对社交指示语的翻译与文化传输的关系进行再思考,主要从文化缺省及补偿,以及进行补偿之后所取得的效果等角度来阐述二者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在中西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同进程中,社会指示语蕴含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交礼仪称谓繁琐复杂,更是大量的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简单的运用直译的手段远远不能达到有效传递文化的效果。另一方面,英语中的社交称谓非常简单,更是较少使用亲属称谓,与汉语的社交指示语的翻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本文阐述指示语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为取得最大的文化传输效果,所用的例子主要来自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曹禺的《日出》,谌容的《人到中年》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