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的研究了分权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通过对有关财政分权理论的整理,我们认为:第一,目前中国的中央-地方财政分权结构偏离了最优水平,所以分权后的地方政府有着采取战略性保护性政策的动力,从而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分割和效率损失;第二,静态(或两期)的地方政府阻碍区域分工的行为从长期看意味着扩张性的地方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支出政策)对当地经济的增长起到负向作用.围绕第一个命题,该文利用一个两期的博弈模型来解释收益递增条件下产生区域经济分割的根源.我们的确发现,现有财政分权条件下的地方政府的战略性保护政策对于区域分工体系的低效率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由于较发达地区在高技术产业拥有比较优势,且通常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所以往往在贸易收益分配的谈判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而落后地区如果选择暂时不加入分工体系,它将失去当期分工的收益,同时却将提高自己在未来分配分工收益的谈判中的地位,甚至可能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落后地区的战略性行为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其自身是有利的,但却造成了社会总产出减少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此外,我们还发现,中央政府向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就可以促使其加入分工体系,放弃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同时,我们针对第二个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在27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我们用地区开放度、市场化和财政改革等制度变迁指标对中国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回归研究.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在过去十几年分权改革的进程中,地方财权在90年代早期的扩张实际上降低了地方经济的增长速度;所以,90年代末开始的以规范地方财政结构从而控制地方总财政支出为目标的新一轮分权结构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计量结果还表明为了避免挫伤地方政府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时的积极性,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就财政支出结构开展谈判时应该注意控制改革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