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一直是各国经济学界学者研究的焦点,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贫富差距问题诸多成因中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我国的贫富差距在近十年来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态势,自2009年的基尼系数七连降后,2018年我国基尼系数又回升到0.474,同比上升1.5%。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的绝对差额达到24634元,创出历史新高。偏远农村地区长期缺乏正规金融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研究线下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相结合的综合普惠金融(以下简称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从理论机理和实证检验两部分出发。理论机理层面分析得出,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效应中门槛效应的降低和排斥效应的消除上以及间接效应中通过促进宏观经济增长,间接带动不发达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增长效应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效应。在实证检验层面上,本文选取了全国31个省份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两大维度十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2011年至2018年的各省线下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借鉴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两种指数的权重,构建近8年各省份的综合普惠金融指数,再以综合普惠金融指数最为解释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回归,得出综合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最后针对上述结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方面提出了促进综合普惠金融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在微观层面,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助推数字普惠金融进程。通过适当扶植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运用好互联网金融中特有的长尾效应,迫使传统金融业改善治理结构,寻求业务创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在中观层面,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合作,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完善央行征信体系,减小向小微企业贷款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性。开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补贴和扶持,灵活运用再贴现、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积极型货币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对于“三农”方面的服务能力,提升传统金融业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观意愿和能力。在宏观层面,打造“互联网+”村镇银行、“互联网+”社区银行和“互联网+”小微银行,打破地域限制,依靠产品创新,打造“互联网+”个性化金融产品,创新风控手段,借助于扫码支付,生物识别等新兴数字技术,加强传统金融业在移动互联网端应用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