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患病率高,且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采用局部治疗,但效果不显。通过文献研究,古今医者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主要围绕在火热上冲、阴虚火旺、脾阳虚衰、寒热错杂等方面。半夏泻心汤及甘草泻心汤为后世医家广泛使用,为治疗虚实夹杂,寒热互结的经典方剂,结合《伤寒论》中的条文,历代医家多运用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经后世医者的发展,拓展运用到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现代文献中有大量的关于半夏泻心汤或者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报道,但没有统一的运用指征,本研究试图从选取的医案中总结运用半夏、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规律。方法:本研究收集1979-2016年之间收录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及成都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有关于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个案报道107例,将信息分门别类录入Excel数据表,统计医案中性别、年龄、诱因、病程、症状、脉象、舌象、方药、药物配伍等内容;运用SPSS21.0软件数据统计方药剂量95%的置信区间,将此结果作为方药常用的剂量范围,探索半夏、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规律。结果:1.基本情况: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为1:1,性别无明显差别。年龄方面,发病年龄段以30-50为主,小于30岁及大于50岁后频数逐渐下降,说明发病年龄以壮年为主。其中以1-3年病程发病数量最多,超过3年的发病数量逐渐下降。本病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劳累、饮酒、嗜食生冷、辛辣为主。2.舌脉情况:经过数据研究,发现舌质方面,以红为主,淡红、淡白舌次之。舌苔方面,以黄腻、薄白、白腻、薄黄为主,关键词以腻、黄、白苔为主。很少单一脉象出现,其中频率较高的以弦滑、沉细、弦细为主,关键词以细、弦、数为主。3.兼症:本病的兼杂症状繁多,以大便稀溏、纳呆的消化道症状为主,口干、乏力、口苦、不寐次之。4.方药配伍情况:107例病案中,通过SPSS21.0软件数据统计,计算原方中药物的剂量95%的置信区间,以此表示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生甘草11-15克,炙甘草10-14克,半夏11-14克,干姜7-9克,黄连6-8克,黄芩10-11克,党参12-14克,大枣11-13克。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两之间剂量比例,计算其95%置信区间,表示其比值的常用范围。干姜、半夏(0.6-0.7),干姜、黄连(1.2-1.5),干姜、黄芩(0.7-0.8),黄连、半夏(0.6-0.7),黄连、黄芩(0.6-0.7),黄芩、半夏(0.9-1.0)。病案中主要加味以清热、理气、利湿、滋阴类为主,药物以白术、蒲公英、茯苓、生地黄、连翘、栀子为主。结论:通过对半夏、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应用指征及用药规律进行概括总结,结果表明,其一,寒热错杂型复发性口腔溃疡虽呈现寒象、热象错杂,但多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热象,本病局部热象显著,故临床医者选取方药时倾向加味清热药。其二,半夏、甘草泻心汤中黄连、黄芩与半夏、干姜辛苦合用,药味相反,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搭配可分解寒热,清利湿热,散结通滞。通过107例数据统计发现,黄连、黄芩与半夏、干姜的剂量比例相比较《伤寒论》原文中剂量比例增加,或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为明显的热象,予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直折热毒;干姜、半夏性温,故适当减少剂量,以防助长火势;其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位虽然在口唇,但是兼有纳呆、大便稀溏、舌苔黄腻等症状,也可运用半夏、甘草泻心汤治疗,为临床医者提供了治疗思路,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异病同治”思想,证明了中医理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