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盆底支持组织结构受损、力量薄弱,盆底组织退行变或盆底组织先天发育不良所导致的盆腔器官移位的疾病。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和慢性盆腔痛。该疾病已经严重地影响女性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妨碍女性正常的工作和社会活动。随着人们对自身疾病关注度的的提高,因盆底功能障碍而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非手术诊疗方法虽具有创伤小、用度低、简单易行等优点,但长期坚持颇有困难,且对于重度POP的患者效果不佳,对于中、重度POP的患者通常须要采用手术治疗。POP手术治疗方式种类繁多,且有多年历史,最为经典常用的术式之一是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但传统手术方式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随着对盆底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单纯将脱垂的器官切除并不能从根源解决脱垂问题,反而加重对盆底的损伤。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POP的手术治疗原则发生了变化,从而衍生了新的手术方式。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手术方式是以盆底重建为主,包括经阴道的改良盆底重建术和腹腔镜下阴道残端/子宫骶骨固定术(laparoscopic sacral colpopexy,LSC),新的手术方式是利用合成材料修复盆底缺陷的组织,恢复盆底正常的解剖结构从而恢复盆底正常的功能。本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因中盆腔器官脱垂于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妇科行传统阴式全子宫双附件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改良盆底重建术、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阴道残端骶骨固定术手术治疗的122例患者,分析三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远期并发症等临床资料,以探究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妇科因中盆腔器官脱垂行手术治疗的122例患者完整病历资料,其中(A组)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0例、(B组)改良盆底重建术51例、(C组)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阴道残端骶骨固定术21例,分析12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比较术后并发症;利用盆底生活质量问卷短表(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 7,PFIQ-7)比较三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近期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在绝经年龄、经阴道分娩次数、POP-Q分期及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比较分析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C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最轻。(2)三组患者术后保留导尿时间、住院天数、急性尿潴留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上存在明显差异,C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其他两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术前PFDI-20、PFIQ-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PFDI-20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PFDI-20、PFIQ-7评分最高,C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术后疼痛不适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例腰痛;B组术后1例腰痛,1例下腹痛,2例臀部疼痛不适;C组术后1例骨盆疼痛,2例下肢疼痛,4例腰痛;三组术后性交痛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性交痛,C组术后性生活恢复较好;B组患者网片侵蚀率为9.80%,C组为4.76%,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三组术后治愈率、新发尿失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治愈率为100%。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有效方式,但各有优缺点。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对术后性生活的影响较小,治愈率高,复发率再手术率低,但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其对远期生活质量的评估等尚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行进一步分析。改良盆底重建术恢复盆底解剖及功能结构效果较好,但网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要正确掌握其适应症。传统手术虽复发率高,但经济安全有效,不存在网片暴露、侵蚀等风险,不能给予否定。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时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各种术式的优缺点和并发症,根据患者年龄、自觉症状、疾病的严重程度、性生活要求、经济状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