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轮虫已成为水产育苗不可缺少的开口饵料,目前尚无其他鲜活饵料可替代。鉴于轮虫在水产业中的重要价值,本文探索了3种不同藻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效果及生活史特征的影响。在28℃下,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de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和沙角衣藻(Chlamyclomoras sajao),以及在等生物量条件下,将以上三种藻类两两配比饵料(3:1、1:1和1:3)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培养效果;采用单个体培养法,分析了这几种藻类对萼花臂尾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及产卵量的影响,并重点分析比较了水华鱼腥藻培养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沙角衣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增殖效果的影响分别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不显著(p>0.05);蛋白核小球藻与水华鱼腥藻的混合饵料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增殖效果均优于单独投喂的蛋白核小球藻和水华鱼腥藻(p<0.05);蛋白核小球藻和水华鱼腥藻分别与沙角衣藻混合后的饵料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增殖效果均略优于单独投喂的沙角衣藻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过均不及单独投喂的蛋白核小球藻组或水华鱼腥藻组(p<0.01)。该试验表明,蛋白核小球藻是培养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单一种类,它和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效果更好。轮虫单个体培养的试验结果表明,食物种类对该种轮虫胚胎发育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但投喂蛋白核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前期和世代时间最短(p<0.05);轮虫的产卵量、繁殖率以及净生殖力和内禀增长率最高;其次为水华鱼腥藻组,再次为混合藻类组;而沙角衣藻组中,轮虫种群难以建立。以不同浓度的水华鱼腥藻(指数增长期)为食物时,萼花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在3.88~15.5×10~5cells/ml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力以3.88×10~5cells/ml组最大;繁殖率以15.5×10~5cells/ml组最大,且胚胎发育时间和生殖前期最短;萼花臂尾轮虫可在高于其最适食物浓度的较宽的食物浓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种群增长率,表现出较强的对环境中高浓度藻类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