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城市化与机动化的背景下,城市交通、环境、健康等问题凸显。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出行方式,具有增加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减少交通拥堵,减少燃料使用等诸多益处,带来了环境效益和健康效益。很多国家都对公共自行车交通给予大力支持,将公共自行车扩大并集成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使其成为日常交通出行模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公共自行车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以西安市公共自行车为例,基于西安市公共自行车出行调查问卷,从公共自行车出行目的、出行强度、出行时段及对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替代四个方面,采用非计集模型中的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项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SPSS软件进行拟合,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探讨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公共自行车系统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勤和锻炼是西安公共自行车主要的出行目的。公共自行车通勤出行以中短途出行为主,出行频率较高。以锻炼为目的的出行更多是长途出行,且出行频率较低。距离地铁和公交站越近则公共自行车用于通勤的概率越大,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共自行车的衔接换乘作用,实现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目标。(2)公共自行车出行以中短途出行为主。高频用户大多是短途出行,低频用户更多是长途出行。拥有私人小汽车的用户比没有私人小汽车的用户出行频率更高。(3)早高峰的时间段出行比例最高。有驾照的用户和具有开车偏好的用户倾向于在早晚高峰时段出行。将公共自行车用于购物娱乐的用户更倾向于在早高峰时段出行。距离公交站的距离越近,居住缓冲区内餐饮企业数量越多,晚高峰时段出行的概率越大。(4)使用公共自行车过程中主要和步行、公交、地铁进行衔接换乘,达到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目标。公共自行车对其他交通方式总体呈替代作用,对于小汽车的替代率较低仅为5%,公共自行车对小汽车替代更多的是短途出行,在公交可达性差的地区公共自行车对与小汽车的替代起到了一定作用。激励用户使用公共自行车主要因素为避免交通拥堵,表明公共自行车以其轻便快捷等优点对机动交通方式产生竞争关系,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替代机动交通方式,从而避免机动交通出行方式的拥堵。(5)在公共自行车的建设运营上,在公交站点和公共建筑物附近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有利于和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更好的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可以在公交可达性较差地区增加公共自行车站点,提高公共自行车对于小汽车的替代作用。通过降低收费以及扩张租赁点分布、提高运营服务等方式可以来促进用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