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元五聚体蛋白1表达变化,探讨葛根素脑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监测新生大鼠HIBD后应用葛根素对血糖变化的进一步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新生儿HIBD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参照Rice法制备HIBD模型:新生7日龄SD大鼠行颈部正中切口,分离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予0.5L/min的速度输入湿化8%氧气和92%氮气混合气体处理2小时,同时观察新生大鼠的行为能力变化。2.行为能力检查:分别于手术前、缺氧处理后、第一次处理后24h、48h对每只新生大鼠进行翻身能力、夹尾左旋测试。3.脑大体形态检查:分别于处死时观察每只新生大鼠脑组织的大体形态。4.NPTX1基因表达测定:48只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葛根素组。Rice法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缺氧缺血2h后,葛根素组100mg/kg腹腔内注射给药,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间隔24h、48h各组再次给予相同处理,各时间点最后处理2h后各组断头取脑,脑组织放于corning冻存管中,放入液氮罐,后于-80℃冰箱中保存,用于荧光定量PCR检测NPTX1。5.血糖监测:分别于术前、模型制作后、第一次处理后4h及第二次处理后4h监测新生大鼠血糖变化。结果:1.行为能力检查:实验中对新生大鼠进行四次行为能力评估:HIBD模型制作前、HIBD模型制作后、第一次处理后24h、48h。术前每只新生大鼠均做翻身能力、夹尾左旋测试,48只全部正常。经历缺氧缺血的32只大鼠,其中12只翻身不能,5只出现夹尾左旋,15只表现为翻身不能与夹尾左旋同时存在。第一次处理后24h行为评估:葛根素应用组16例有10例翻正反射恢复;模型组16例8例翻正反射恢复。葛根素应用-48h后对新生大鼠进行翻正反射检测:HIBD组、葛根素组翻正反射恢复,但所需时间HIBD组较长,7.7±1.7秒,葛根素组3.8±1.1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葛根素可使HIBD新生大鼠翻正反射所需时间缩短。假手术组在各时间段行为评估均正常。2.脑大体形态检查:新生大鼠HIBD模型组左侧结扎半球脑组织受损严重,24h时苍白、水肿、体积大于对侧;48h可看见结扎半球局部淤血、坏死;葛根素应用组上述改变轻微,水肿消退明显;sham组大鼠大脑半球左右对称,未见明显大体形态变化。3. NPTX1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新生大鼠HIBD后NPTX1表达增强,HIB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NPTX1相对表达量24h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47.03(138.28-271.55)与4.60(3.16-14.07):48h为87.03(79.45-94.83)与1.49(1.00-1.89)。新生大鼠HIBD后NPTX1表达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葛根素可降低缺血区脑组织NPTX1mRNA表达,24h为45.70(44.41-56.28):48h为24.08(23.09-25.50)(P均<0.05)。4.新生大鼠HIBD后短期应用葛根素对血糖变化影响:模型制作前各组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模型制作1h后各组血糖值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HIBD组、葛根素组高血糖例数均为6例,低血糖各1例,而假手术组血糖全部在正常范围。第一次处理后4h,各组血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IBD组7例高血糖,1例正常;葛根素组6例高血糖,2例正常。第二次处理后4h各组血糖值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血糖分别为5.87±0.95mmol/L;6.76±0.40mmol/L;6.82±1.02mmol-L F3.19(P>0.05)。HIBD组与葛根素组均为2例高血糖,6例正常。新生大鼠HIBD后主要发生高血糖,低血糖发生较少,与临床研究相近,说明HIBD模型制备与临床新生儿HIBD发病损伤程度接近。新生大鼠血糖正常值范围为5mmol/L~7mmol/L。结论:1.新生大鼠HIBD模型制作成功。2. NPTX1参与了新生大鼠HIBD发病机制,葛根素可通过降低缺血区脑组织NPTX1表达发挥其脑保护作用。3.短期应用葛根素可使HIBD新生大鼠翻正反射时间缩短。4.短期应用葛根素不会对新生大鼠HIBD后血糖变化产生进一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