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异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表现。本文参考了以往大量的研究文献,运用1951-2006年美国NOAA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雪深以及中国160站降水观测等资料,从海-陆-气相互作用对降水影响的角度搜集并整理了影响东亚夏季风和中国夏季降水的40个不同潜在预报因子,并讨论了前期因子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在不同阶段的相关稳定性。通过相关和历史回报方法,分析了前期关键因子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和对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的潜在预报能力。主要结论如下:(1)近60年以来中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复杂,且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我国夏季降水在空间上主要呈现“-、+、-”和“南涝北旱”两种分布特征。(2)西北太平洋季风指数(WNPMI)对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有一定的反映能力。影响因子与季风指数的相关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其中冬季Nino3区海温、青藏高原积雪和北半球副高强度对夏季风指数有一定的预报效果,但对降水指数的预报效果并不理想。(3)前期影响因子与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之间的关系不稳定,表现为其相关系数随着时间呈现出年代际的变化或正负的改变。冬季影响因子主要包括Nino3区海温、黑潮海温、青藏高原积雪等外源强迫方面,春季影响因子主要体现在北极涛动、极涡、北半球副高、马斯克林高压、鄂霍次克海高压等大气环流的异常。上述影响因子与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的相关呈现出年代际的变化。(4)冬季黑潮海温、青藏高原积雪和贝加尔湖地表气温对亚洲高低纬度地区的季风环流系统有明显影响,进而影响长江流域的夏季旱涝情况。在春季大西洋欧洲区极涡、马斯克林高压以及鄂霍次克海高压对夏季位势和水汽通量的回归场上,也可看到利于长江流域降水的形势和水汽输送出现。历史回报检验结果可知,前冬黑潮海温、青藏高原积雪异常以及贝湖气温在1979年之后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