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正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减排各国政府及相关机构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国际贸易使得碳排放发生了跨境转移,造成了对碳排放难以准确测量并实现有效的责任划分,为减排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引起了分歧并造成了障碍。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为其他国家承担了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代价。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全球必须面临的课题,需要国际合作实现合理的减排责任划分。在国际合作减排工作中首先需要对排放的来源及商品的流动进行明确,以合理地划分减排责任,实现有效的国际合作。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对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价值流动分析,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出口国和进口国的角度分别对出口产品隐含碳的流动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核算了中国过去十年的进出口隐含碳在各行业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并对一定时期内出口隐含碳的流量和流向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中国出口隐含碳主要集中在石油加工、化学工业等七个传统行业,而通信设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等五个行业的出口增长明显。1995年-2009年间,中国出口隐含碳约90%流入发达国家,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稳居15年的前三位。其中美国大约获得60%,日本大约获得14,德国约为7%。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隐含碳主要流入俄罗斯、印度和墨西哥。印度获得的隐含碳增长明显。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高排放行业产品进行分析,以水泥行业对包装的需求为例,对水泥包装的温室效应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并对主要排放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简单工业产品包装的角度为中国减排工作的具体展开提供了建议。结果表明,2014年中国水泥包装的二氧化碳排放约为680-1030万吨,水泥包装的碳足迹主要来源于电力消耗引起的燃煤发电排放和煤炭开采过程的排放。增加回收材料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约13.63%-20.12%,2014年即可实现包装减排597万吨。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所面对的减排压力。针对国际减排责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第二部分对中国出口隐含碳在行业间的分布和各行业出口隐含碳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1995~2009年中国出口隐含碳的流向和流量进行分析,从消费端明确了中国为其它国家承担的碳排放数量。第四部分对中国水泥包装碳足迹进行了分析,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式对各个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计算。最后,对出口隐含碳的减排和水泥行业包装减排路径提出政策建议并作出了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