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构建ARG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E-ARG1,转染293T细胞来研究ARG1基因的抗砷性。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方法将PcDNA3.1-IE-ARG1转染入293T细胞中,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real-timePCR方法进行ARG1基因表达鉴定;MTT法检测48小时急性砷中毒时细胞的生存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浓度(1.4、8μmol/L)砷作用于PcDNA3.1-IE-ARG1组、空载体组及未转染组细胞24h后,细胞内砷含量及细胞分别在24小时、48小时的排砷量;用含NaAsO2浓度为0、4、8μmol/L的培养基培养三组细胞48小时,二硫双硝基苯甲酸(DTNB)法测定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蛋白印记法测定细胞内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的表达。结果:PcDNA3.1-IE-ARG1成功转入293T细胞中且表达良好;48小时急性砷中毒试验显示各组细胞生存率均明显下降,存在剂量-效应依赖关系,随着砷浓度的增加,各组细胞在各浓度下的生存率都逐渐降低;但PcDNA3.1-IE-ARG1组细胞在低浓度(砷浓度≤8μmol/L)砷作用下,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浓度为1、4、8μmol/L的NaAsO2作用细胞24小时,PcDNA3.1-IE-ARG1组细胞内砷含量明显降低,24小时、48小时的排砷量明显增高,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浓度为0、4、8μmol/L的NaAsO2作用细胞48小时后,PcDNA3.1-IE-ARG1组细胞内GSH与GST的含量及MRP2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砷作用剂量的增加GSH.GST及MRP2表达亦增加。结论:ARG1基因在293T细胞中相对高表达后,提高了293T细胞对砷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