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本人或许并不知道何为审美现代性,但是通过他的创作所体现出的文化追求,的确具有这一倾向。中国文坛对林语堂曾经一度的忽视甚至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历史现代性/启蒙现代性解释审美现代性,对二者进行了同构性理解。实际上,二者呈逆向结构,于现代性内部形成一种张力。本论文所要探讨的,就是林语堂在文化追求中所体现出的审美现代性倾向,关于这一论题,目前学界尚无人进行系统梳理与论析。论文在对现代性理论进行介绍、分析中国学人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并将之归为两类的基础上(第一章内容),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展开。纵向上,将林语堂的生活经历与他的文化追求相结合,廓清他人生观、文化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第二章内容);横向上,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观照林语堂的文化选择,矫正以历史现代性/启蒙现代性解释审美现代性所造成的误读,力争扩展审美空间(第三、四、五章内容)。同时对林语堂与同为对现代文明做出反应、表现出审美现代性倾向的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作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维度中勾勒出林语堂文化追求的独特性(第六章内容),并指出他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的意义与局限(结语内容)。通过重读作品,将具体个案的剖析与审美现代性研究的“大话语”(largewords)结合起来,重新感受林语堂带有审美现代性倾向的文化追求与人生选择,以期得到新的审美意蕴。 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背景。现代性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内在冲突使它呈现出复调结构。历史现代性/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各是现代性的一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价值设定上的内在统一与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后者既是前者的认同力量;又是前者的异己力量,是对前者的反动与颠覆。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也出现了对历史现代性/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对落后的自觉体认,使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选择了前者,如陈独秀、胡适、郭沫若等人对科学、民主、进化论的赞颂;但是也有人能够从更具个体性和更关心感性存在的层面提出审美现代性问题,如鲁迅、蔡元培、闻一多、瞿世英、张君劢等人吁请人们对愈演愈烈的科学主义保持警惕,并对其所造成的人文精神失落的状况进行抵御和调整。在这一部分,论文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归为两类。 第二章结合林语堂的生活经历,选取美国与北京为个案,关注他在不同的国家、城市中带有审美现代性倾向的不同表达,并从现代性的角度对他的创作进行分期。美国是林语堂的重要创作地,在美国的物质文明及其文化影响下,林语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体现为他对现代性的双重态度:一方面认同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