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涪陵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拔山寺向斜内,东邻大池干气田、西邻大天池气田,勘探程度低,钻井少。茅口组岩溶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具有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大的特征,针对涪陵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特点,以多学科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测井、地震技术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论文在地层划分对比和层位标定解释基础上,通过精细构造描述、岩溶古地貌恢复探讨研究区现今构造特征和东吴期岩溶古地貌特征,同时,在储层岩电敏感性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地震属性明确地震异常分布范围,采用地震反演技术预测储层厚度,利用各种裂缝预测技术确定裂缝发育区,通过油气检测技术寻找相对含油气部位。最终形成一套地质与地球物理紧密结合,针对向斜区岩溶储层有效识别与预测方法系列,主要取得以下成果与认识:1.研究区整体为一宽缓向斜,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构造起伏大,bxl-x12井一线为构造埋深最大区域,以此为中心,往北西、南东两侧,构造迅速变陡,等值线变密,埋藏深度依次变浅。断层数量较少,主要在研究区边缘南部、北部及北西部发育北东向逆断层。2.将钻井紧密结合地震,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及实际资料情况,认为印模法较残余厚度法更适合研究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可信度更高。研究区整体处于岩溶斜坡部位,划分为3类二级岩溶古地貌单元,分别为岩溶台地、岩溶缓坡地、岩溶陡坡地,岩溶台地处于研究区中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北东侧为岩溶缓坡地,南西侧为岩溶陡坡地。3.通过对涪陵地区及周缘钻井储层岩电敏感性分析,认为茅口组储层具有中高声波时差、低伽马、高密度、中低电阻率,存在一定的扩径现象。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互馈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茅口组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将其归纳为三类,一类:强谷强峰特征,储层对应强波峰;二类:波状、短轴状反射;三类:茅口组顶部低频弱振幅。4.开展了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北东部岩溶缓坡地部位和断裂带附近,溶蚀作用强烈,裂缝发育,容易沟通岩溶缝洞,是茅口组顶部储层地震异常区。而整个茅口组地震异常区位于中部的岩溶台地区,地形较平缓,水力梯度小,岩溶作用方式主要为慢速扩散流溶蚀,可形成较多的溶蚀孔洞,同时平面显示地下暗河发育。5.测井曲线交会显示,伽马曲线对岩性敏感,声波曲线不能有效区分泥质岩类与储层,采用伽马曲线与声波曲线一起“调制”成拟声波曲线,开展拟声波岩性反演。通过门槛值,在波阻抗反演剖面上过滤掉泥质,拾取储层。厚储层主要发育在fsl-bx2井区的岩溶台地区域,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南西部岩溶陡坡地也发育一些储层,但厚度薄于岩溶台地。逆断层附近由于地层重复,使得储层厚度明显加大。6.应用多种技术方法开展裂缝检测,相干检测对断裂及断裂伴生的裂缝可以有效检测,不连续检测除对断裂及断裂伴生的裂缝能有效检测外,对微裂缝也具有检测能力,应力场模拟技术主要用来预测与构造有关的构造缝。对研究区茅口组来说,微裂缝对沟通向斜区岩溶缝洞型储层至关重要,在三种裂缝预测方法中,认为不连续性边缘检测结果可信度更高,整个茅口组微裂缝在北东部岩溶缓坡地优势发育,中部岩溶台地与南西部岩溶陡坡地零星发育。7.采用频率衰减属性、低频能量属性开展油气检测研究,通过对比认为高频衰减属性效果更好,含气储层主要集中在北东部岩溶缓坡地部位,连片性好,其次为岩溶台地的fsl-bx1井区周围和靠近岩溶台地的岩溶陡坡地部位,断裂带附近也发育部分含气储层。8.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将储层、裂缝、含油气性通过信息融合开展综合评价,在涪陵向斜区茅口组划分了3个有利区带,其中Ⅰ类1个,位于中部岩溶台地部位;Ⅱ类2个,分别位于北东部feng9井区周围和bxl井西南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