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被认为是海明威,福克纳和菲茨杰拉德的继承人。在1976年,由于"对当代文化富有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贝娄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贝娄在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共出版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可以说,小说创作伴随着贝娄的一生。贝娄认为小说是更高形式的自传,他的小说就是他一生经历的缩影。贝娄作为一个严肃的作家,他的一生都在思考诸如社会的问题,历史的问题,民族的问题,精神灵魂等深奥复杂的问题中度过。这些问题记录并反映了二战后社会中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本文作者拟以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的思想为基础,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的相关概念,如“本真”,”烦”,“向死而生”,等作为理论基础。同时,拟通过分析《晃来晃去的人》,《洪堡的礼物》,和《拉维尔斯坦》三部小说来探寻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变化。笔者沿着时间的足迹,分别论述贝娄小说中的青年、中年和晚年时期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变化,揭示出不同时期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思想主题。例如,从他的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开始,贝娄都在刻画现代人的垂悬状态,约瑟夫处于非本真状态中,它的本真性被遮蔽,已经迷失在“常人”之中。然后,到巅峰之作《洪堡的礼物》,描绘了人到中年之后,洪堡的死,突然唤醒了西特林的本真性,意识到自己是被抛入世,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的中心思想“烦”。最后一部小说《拉维尔斯坦》中人物的生存状态与之前两部截然不同,拉维尔斯坦和奇克直面死亡,死亡作为最大的,最无所关联的可能性,通过自己的死亡真正实现向本真性的回归。简言之,通过遵循贝娄的创作足迹和思想足迹,贝娄的作品也正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自二战以来,人的生存状态出现异化现象,从开始青年约瑟夫的本真性被非本真状态的遮蔽,到洪堡的死唤醒了中年西特林的本真性,最后人到晚年直面死亡,拉维尔斯坦真正实现了向本真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