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支气管哮喘豚鼠模型中性粒细胞中KLF2、S1PR1的表达情况,探讨KLF2与S1PR1对支气管哮喘豚鼠中性粒细胞的迁移的影响,从而为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随机将30只豚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哮喘治疗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及治疗组通过用10%OVA及FCA致敏,1%OVA雾化激发诱导成支气管哮喘模型,治疗组在雾化激发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OVA与模型组同步实验。通过观察各组豚鼠雾化激发后的症状变化及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比较各组血及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应用肺功能检测各组豚鼠的气道阻力变化。分离各组豚鼠血中性粒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血中性粒细胞迁移情况,Realtime PCR、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组豚鼠血中性粒细胞中KLF2、S1PR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各组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S1P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KLF2在各组豚鼠血中性粒细胞内的表达及定位。结果:1.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1)各组豚鼠雾化激发后体征变化的观察:在OVA雾化激发期间发现哮喘组豚鼠出现明显的呼吸频率增快、前爪抓鼻、点头呼吸、打喷嚏、咳嗽及腹肌抽搐等典型的哮喘样症状,治疗组豚鼠也出现上述症状但程度较哮喘组明显减轻,正常对照组无异常反应。(2)气道阻力的测定:哮喘组豚鼠的气道阻力随着乙酰甲胆碱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治疗组与哮喘组比较在各浓度刺激下的气道阻力水平下降(P<0.01)。(3)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显示支气管、肺泡及肺组织结构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少;哮喘组豚鼠显示支气管重塑,管腔变狭窄,肺泡及肺组织结构破坏,管腔内可见较多粘液栓及粘膜皱褶增生、平滑肌细胞明显增厚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典型的病理学改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浸润最明显;治疗组基底膜、平滑肌层仍有增厚,但支气管粘膜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好转。(4)各组豚鼠BALF液中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哮喘组豚鼠细胞总数(124.69±7.40、45.07±2.99)及NEU%(22.05±1.57、5.04±1.07)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组较哮喘组细胞总数(88.29±7.77、124.69±7.40)及NEU%(15.11±1.33、22.05±1.57)下降(P<0.01)。(5)各组豚鼠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哮喘组豚鼠血NEU%显著高于正常组(67.04±5.56、30.74±6.02,P<0.01),治疗组较哮喘组NEU%下降(46.90±5.25、67.04±5.56,P<0.01)。2.各组豚鼠血中性粒细胞KLF2表达及定位、KLF2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组豚鼠血中性粒细胞中KLF2平均光密度、KLF2 m RNA及蛋白表达量:哮喘组<哮喘治疗组<正常组(P均<0.01)。3.各组豚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S1P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结果表明,各组豚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S1P表达:哮喘组>哮喘治疗组>正常组(P均<0.01)。4.各组豚鼠血中性粒细胞S1PR1 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组豚鼠血中性粒细胞S1PR1 m RNA及蛋白表达量:哮喘组>哮喘治疗组>正常组(P均<0.01)。5.迁移实验检测各组豚鼠中性粒细胞的迁移情况根据预实验结果选取0.1u M浓度时的S1P进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各组豚鼠血中性粒细胞迁移率:哮喘组>哮喘治疗组>正常组(P均<0.01)。6.KLF2与S1PR1m RNA及蛋白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二者之间呈负相关。7.KLF2、S1PR1蛋白与各组哮喘豚鼠模型中性粒细胞迁移率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KLF2与中性粒细胞迁移率呈负相关,S1PR1与中性粒细胞迁移率呈正相关。结论:1.支气管哮喘豚鼠中性粒细胞KLF2表达减少,S1PR1表达上调,经地塞米松治疗后KLF2表达较哮喘组上升,S1PR1表达较哮喘组下降。2.支气管哮喘豚鼠中性粒细胞中KLF2与S1PR1呈负相关性。3.支气管哮喘豚鼠中性粒细胞中KLF2可能通过减弱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而发挥抗炎作用。4.在支气管哮喘豚鼠模型中,趋化因子S1P与其受体S1PR1结合可能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迁移,从而促进哮喘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