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腰骶部显性脊柱裂胎鼠臀肌运动终板及肌发育形态学变化,为腰骶部显性脊柱裂臀肌可否移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模型制作:将孕9d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平行组(5只)、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于妊娠9d0h给予实验组孕鼠三次连续灌服全反式维甲酸,剂量:3×10ml/kg.bw,用药时间依次间隔6h。对照组同法灌服等剂量黄豆油,平行组正常饲养,各组均于孕18天时剖宫取出胎鼠:灌服全反式维甲酸组共获胎鼠123只,其中腰骶部皮肤完整显性脊柱裂胎鼠70只,腰骶部皮肤缺损显性脊柱裂胎鼠16只,外观正常胎鼠23只,其它畸形胎鼠14只;平行组孕鼠共得胎鼠51只,对照组孕鼠共得胎鼠44只,平行组和对照组外观均未见畸形胎鼠。实验分组:腰骶部皮肤完整显性脊柱裂胎鼠为T1组(10只),腰骶部皮肤缺损显性脊柱裂为T2组(10只),对照组(黄豆油)D1组(10只);灌服全反式维甲酸实验组中外观正常胎鼠为D2组(10只):平行组为D3组(10只)。研究内容及观察指标:臀肌形态学病理改变(大体和HE染色);臀肌运动终板带分布及形态观察,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染色,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对运动终板带计算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值。统计学处理:数值采用方差分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形态学观察:大体观察见胎鼠臀肌起止面广泛,呈菱形,自上而下起于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斜向下外,并以短腱起于髂后上棘、臀后线以后的髂骨臀面、髂骨下部与尾骨及两骨之间的韧带,止于股骨粗隆。各组胎鼠臀肌外观鲜红、外观无大的区别;HE染色光镜下见:D1组、D2组、D3组可见椎管及脊髓结构完整,脊髓灰白质分界清晰,中央管居中,可见完整分布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高倍镜下亦可见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胞质中的尼氏体。臀肌肌纤维清晰,横纹明显,肌纤维形态学正常;T1组胎鼠腰骶部脊髓组织水肿,间质增多,神经元胞体略变圆,胞浆淡染,神经元数量较其它各组少,神经胶质细胞清晰可辨。胎鼠臀肌的肌纤维排列规则清晰,横纹明显;T2组胎鼠腰骶部脊髓组织明显水肿,组织结构松散,凌乱,间质明显增多,神经元很少,神经胶质增生明显,可见散在红色的神经元。臀肌肌纤维排列稍紊乱,较清晰,横纹明显;2.臀肌运动终板分布及形态:D1组、D2组、D3组臀肌运动终板位于臀肌深面或中间部,呈“C”形、“一”字形,运动终板染色均匀,呈棕褐色。T1组和T2组臀肌运动终板位于臀肌深部或中间部,呈“C”形、“一”字形;T1组运动终板染色比D1组、D2组、D3臀肌运动终板染色浅、淡,染色均匀;T2组臀肌运动终板除染色比D1组、D2组、D3组运动终板染色浅、淡,染色不均匀外,呈棕褐色,还伴有运动终板畸形或缺损;3.T1组运动终板平均光密度(0.8500±0.0310)和积分光密度值(8079.4296±102.4552)低于D1组(0.8625±0.0248,8200.0330±235.8933)、D2组(0.8574±0.0144,8145.6800±136.5118)、D3组(0.8691±0.0153,8255.9750±145.8148):T2组运动终板平均光密度(0.8124±0.043)和积分光密度值(7718.5600±413.7121)低于T1组、D1组、D2组、D3组的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值;4.统计学分析用统计方差分析,T1组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值与D1组、D2组、D3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2组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值与D1组、D2组、D3组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1组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值与T2组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腰骶部显性脊柱裂胎鼠是较好的方法:2.腰骶部皮肤缺损显性脊柱裂胎鼠臀肌发育比腰骶部皮肤完整显性脊柱裂胎鼠臀肌发育稍差;3.显性脊柱裂胎鼠臀肌运动终板染色比正常胎鼠臀肌运动终板浅淡,腰骶部皮肤缺损显性脊柱裂胎鼠臀肌运动终板形态学有发育不良表现;4.部分显性脊柱裂臀肌在形态和功能上正常或基本正常,可以作为原位肌移植的供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