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慢阻肺患者三维重建后的膈肌形态学变化,并评价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上海东方医院门诊和住院后随访的男性患者,年龄50~80岁,分为慢阻肺组30例,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极重度各10例;对照组20例。分别进行肺功能测试,在残气容积和肺总量时相进行CT扫描获得图像并用软件处理,构建三维重建两时相状态下的膈肌形态。观察慢阻肺组冠状位和矢状位膈肌总长度(C-Ldi和S-Ldi)、对合长度(C-Lap和S-Lap)、膈穹窿长度(C-Ldo和S-Ldo)、膈肌总面积(Adi)、对合面积(Aap)及膈穹窿面积(Ado)等的变化,研究形态学参数变化及其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慢阻肺组残气容积时相矢状位膈肌总长度和对合长度(S-Ldi和S-Lap)分别为(23.3±2.9) cm和(5.4±1.9) c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4.3) cm和(12.7±2.0)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2和6.96,均P<0.05);矢状位较冠状位的变化更显著,以S-Lap减小为主,占S-Ldi减小的94%。慢阻肺组残气容积时相膈肌总面积和对合面积(Adi和Aap)分别为(571±119) cm~2和(270±99) cm~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1±95) cm~2和(471±61)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6和4.33,均P<0.05),以Aap减少为主,占Adi减少的83%。S-Lap和Aap与肺功能的相关性良好(r=0.577~0.787,均P<0.05),其中Aap的相关性最强(r=0.787),肺总量时相仅C-Ldi和C-Lap减小(t值分别为3.08和2.80,均P<0.05)。结论慢阻肺患者膈肌长度缩短和面积减少,深呼气末位最明显,其中对合区域是长度和面积减少的主要部分。对合区域膈肌面积可间接反映慢阻肺患者肺气肿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