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2在功能化离子液体中溶解形为及溶解机理的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52833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离子液体能够有效地吸收烟气中的SO2,特别是功能化离子液体。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如低熔点、低蒸汽压、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结构可调性等,能够取代传统的烟气脱硫吸收剂。但目前关于离子液体吸收SO2的机理还存在争议,其中功能化离子液体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共同作用吸收SO2,常规离子液体仅通过物理作用吸收SO2的观点已被大部分研究者所接受。但是对于功能化离子液体与SO2之间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孰强孰弱,还没有研究;而且功能化离子液体与SO2反应的化学计量比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另外,功能化离子液体和常规离子液体对实际烟气的低浓度SO2的吸收研究也鲜见报道。   本研究运用化学分析法分别测定了在温度293.15~333.15 K,SO2分压为0.344~101.325 kPa.条件下功能化离子液体1,1,3,3-四甲基胍乳酸盐([TMG]L)和乙醇胺乳酸盐([MEA]L)中SO2的溶解度,及在293.15 K,SO2分压为0.344~101.325 kPa.条件下常规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和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中SO2的溶解度。结果发现,SO2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力升高而增大。在同温同压下,SO2在功能化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大于其在常规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特别是当SO2的分压很低时,此区别将更加明显。在低SO2分压条件下,常规离子液体[bmim][BF4]和[bmim][PF6]几乎不吸收SO2,而功能化离子液体[TMG]L和[MEA]L仍然能够有效地吸收SO2。这四种离子液体中[TMG]L对SO2的吸收能力最强。   其次,选定修正的R-K相平衡模型并编写Fortran程序模拟计算SO2在这四种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4~4.4%。此结果说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在任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SO2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   然后,通过对比在相同条件下SO2在功能化离子液体和常规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及模型计算,提出SO2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机理,鉴别了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分别对SO2的溶解度的贡献大小,进而计算相关的热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SO2仅依靠物理作用溶解于常规离子液体中,在低压区域溶解度服从亨利定律;SO2依靠物理和化学的共同作用溶解于功能化离子液体中,物理作用的溶解量在低压区域仍然服从亨利定律,化学作用下功能化离子液体与SO2按化学计量比2:1发生可逆反应,SO2溶解量服从该化学平衡。(2)SO2在功能化离子液体中的物理溶解度和化学溶解度都随着其分压的增大而增大,但化学溶解度受化学平衡的限制,当SO2分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化学溶解度趋于稳定,而SO2分压继续上升,其在功能化离子液体中的物理溶解度可能会大于化学溶解度。(3)当SO2分压较小时,其在功能化离子液体中的物理溶解度也很小,趋近于零,此时SO2主要依靠化学作用仍能大量溶解于功能化离子液体中。(4)认识了在升温或减压下实现SO2解吸的机理,发现在SO2的解吸过程中,解吸率无法达到100%,正是因为SO2的残余量受化学平衡的控制。   最后,计算不同离子液体与SO2之间的相关热力学参数K、△rGθm、△rHθm、△rSθm和kH。通过对比热力学参数的数值大小,发现[TMG]L与SO2之间不论是物理作用还是化学作用都强于[MEA]L与SO2,这就是在相同条件下SO2在[TMG]L中溶解度高于其在[MEA]L中的溶解度的因为。  
其他文献
黎族民间舞的继承与创新,长期以来陪受人们的关注。创新应遵循;“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强烈的时代气息”三院则。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i folk da
由于茚类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中,在许多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合成茚烷衍生物的方法受到广大有机合成工作者的青睐。近年来,茚烷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被广泛的研究,在本论文,我们实现了两种方法合成茚烷衍生物。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综述了茚类衍生物在医学、材料、生物以及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并且叙述了茚烷衍生物的两种合成方法:分子间环加成反应与分子内环化反应。第二部分阐述了以苄基醇
本研究从山东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性能的改善及光合产物的的分配和有效运输到籽粒中形成淀粉的过程中进行分析,探讨了小麦更替过程中光合性能及淀粉特性的演变,为今后小麦遗传改良,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改善加工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选用1950年以来山东省8次品种更替过程中的8个主要推广品种,研究分析了其产量变化、淀粉含量变化,以及籽粒灌浆过程中光合特性、荧光参数、淀粉的合成情况以及淀粉合成关键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