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融合了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吸纳就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合理、健康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实力。为了鼓励物流业发展,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着手对区域物流布局进行优化,促进物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伴随着电子商务、快递业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消费市场也不断繁荣,这些都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却远远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高额的物流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相关行业运输成本上升,同时也影响到经济的稳步发展。当前,世界经济疲软,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减缓,产能过剩,经济结构面临优化升级,创新驱动逐步超越要素、投资驱动成为主要发展动力。与此同时,我国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确定了与沿线国家主要的合作重点,并对国内主要区域和城市进行了战略定位,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遇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积极服务。因此,我国物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对现代物流业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对全国的物流水平、差异程度、空间布局等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过程缺乏详尽的了解和认知,所以很有必要对我国的区域物流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研究。对于区域物流的科学评价,有利于认识和把握区域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规律,为物流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优化方案及有效的政策措施。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个时间断面来研究我国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变规律。本研究的主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首先,基于对国内外有关区域物流的文献梳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结合我国经济及物流发展基本情况,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物流规模、产业政策、信息水平和物流人才六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了我国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其次,对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全国物流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特征明显,具体表现在东部沿海省区物流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物流发展水平低下。东部省区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物流规模、产业政策、信息水平和物流人才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发展较为均衡,而中西部省区在这些方面均缺乏优势,但发展潜力较大。再次,对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及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物流发展迅速,但区域间的物流发展速度差异明显,且区域物流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减小趋势。从2000-2015年,全国物流发展水平的平均值由2000年的0.0493上升到2015年的0.2646,16年间增长了5.38倍,物流发展迅速;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由2000年的0.7646逐步降至2015年的0.6902,总体差异呈减小趋势,区域间物流发展水平呈均衡发展态势;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由沿海向内陆依次递减空间布局,其趋势不断加强,且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沿海省区与长江沿线省区形成了“T”字型的物流空间布局结构,且在此“T”字型轴线上产生了五个大的物流圈,即珠三角物流圈、长三角物流圈、环渤海物流圈、长江中游物流圈和成渝物流圈,沿海的区域物流逐步由“轴”发展成为更具活力的“带”。但全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太明显,全局Moran’s I指数从2000年的0.2115降至2015年的0.1641,区域物流发展的集聚性呈现减弱态势。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物流规模、产业政策、信息水平和物流人才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障碍因素,发现经济实力、物流规模、基础设施是主要的障碍因素,且其障碍度随时间发展略有上升的趋势。产业政策、信息水平、物流人才是次要障碍因素,其中信息水平、产业政策的障碍度略有下降。另外,进出口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是经济发展因素中的主要障碍因子。港口货物吞吐量、机场货邮吞吐量是物流规模因素中主要的障碍因子。单位面积内河航道里程、单位面积公路营运里程是基础设施方面的主要障碍因子。互联网普及率是信息水平因素中主要的障碍因子。而产业政策、物流人才对区域物流发展的障碍相对较小,但仍起着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