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别采用聚醚砜(PES)和氰酸酯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研究了改性体系的几个物理和化学问题。第一部分研究了聚醚砜改性双马树脂体系的反应诱导相分离行为,讨论PES用量、PES分子量和固化温度等对相分离的影响、改性体系相分离过程中的粘弹性效应、以及化学流变学行为和临界凝胶化转变现象。第二部分研究了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改性二苯甲烷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中的固化反应机理及其对改性体系结构的影响。在研究PES用量对改性体系的相结构的影响时,发现随PES含量的增加依次出现分散相、双连续相和相反转结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加入PES后可大幅度提高改性体系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而模量只有轻微的下降。与未改性体系相比,改性体系的固化反应速率随聚醚砜加入量的增加而下降,呈现明显的聚合物稀释效应。研究PES分子量的影响时,发现使用高分子量PES更容易得到PES作为连续相的结构。当使用的高分子量PES时,仅用10wt%的用量就可以得到相反转结构,而使用低分子量时则需要12.5wt%的PES。力学测试表明在同样的用量下,高分子量PES对双马体系的增韧效果差于低分子量PES。使用高分子量PES的改性体系,其固化反应转化率和固化反应活化能略高于低分子量PES改性体系。固化温度对改性体系的宏观相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但是高的固化温度下,固化转化率高,相区尺寸更小。光散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PES用量区间,改性体系均发生聚合诱导SPINODAL相分离,光散射矢量q_m随时间呈指数衰减并可用MAXWELL粘弹性方程拟合,从而得到各体系在不同固化温度下的的松弛时间τ。将松弛时间τ用WLF方程拟合,实验结果与拟合曲线能很好的吻合。从拟合结果可得参考温度T_s,其值比未固化改性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28K~40K,表明PES改性双马体系的相分离过程受到粘弹性效应的影响。化学流变行为的研究发现改性体系的相结构演化会影响体系在固化过程中的化学流变行为。结合光散射实验等技术,确定了改性体系在固化过程中其复合粘度增长的转折点对应的是相分离发生点。改性体系在相分离发生时,如果形成PES分散相结构,则体系的复合粘度会突然降低、然后才持续增长;而改性体系在相分离发生时形成PES反转相结构时,则复合粘度持续增加。对于PES含量低的改性体系,在等温固化反应的早期,其复合粘度要低于PES含量高的改性体系,但是后者的复合粘度增加的速率更快。发现连续相的组成不同,造成了改性体系等温固化过程中复合粘度的增长对固化温度出现不同的依赖性。不同PES分子量影响体系相分离发生的时间早晚,而对复合粘度的增长影响较小。改性体系在固化过程中会依次出现两次临界凝胶化转变,第一个临界凝胶化转变点对应改性体系相结构的固定,而第二次临界凝胶化转变点则是双马树脂的化学凝胶化。第一次临界凝胶化转变发生时的转化率与固化温度有关,而第二次临界凝胶化转变发生时,其转化率几乎固定(约0.54),与固化温度无关。在第一个临界凝胶化转变处,其临界松弛指数约为0.66,符合Zimm模型的预测,而第二个临界凝胶点处的松弛指数值因受相分离的影响而急剧降低,只有0.33左右。随改性体系中PES含量增加,松弛指数值减小;而固化温度升高,则松弛指数值增大。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改性二苯甲烷型双马树脂体系中的固化反应机理。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发生的争论比较多,也出现了支持不同理论的各种实验现象,而本工作则从催化剂的角度对这种争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发现在氰酸酯/双马树脂体系中,其固化反应机理与体系是否使用催化剂以及使用的催化剂种类有关:在不加催化剂,或者加入壬基酚(氰酸酯聚合催化剂)时,氰酸酯树脂和双马树脂按照各自的聚合反应机理进行自聚合反应,生成两种不同的热固性高分子网络结构,体系表现出两个玻璃化温度,红外图谱上也显示出存在聚氰酸酯结构;而加入甲基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后,氰酸酯和双马树脂之间发生共聚合反应,固化后体系只有一个玻璃化温度,红外图谱表明不存在聚氰酸酯结构。因此,长期以来关于氰酸酯和双马共混物反应机理的争论,是由于忽略了体系中所存在的微量催化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