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刺疗法适用于临床多种疾病,其中包括消化道胃肠功能紊乱。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证据表明:针刺在治疗功能性肠病方面具有独到的疗效与优势。功能性肠病临床分为腹泻与便秘两种疾病,这两种疾病在临床治疗选穴时存在用穴交叉和混乱的状况,本实验的目的旨在明确临床选穴,为临床治疗疾病准确选穴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尽管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针刺治疗肠道疾病的研究,之前也有针刺对麻醉大鼠胃运动刺激效应的相关研究,但是关于胃肠运动调节方面针刺对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而关于针刺起效的传入机制以及效应方式仍在研究当中。此外,在体同时记录小鼠空肠和结肠运动的实验研究也不多见,针刺作用到底是通过何种传入机制起作用以及针刺作用的效应受体为何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肠道内水囊测压的方法观察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四穴对正常及特定基因敲除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从而探讨针刺作用的外周感受器传入机制和效应器官受体调控机制。材料与方法:1.实验方案C57BL/6小鼠20只,TRPV1外周感受器基因敲除(TRPV1-/-)小鼠、ASIC3外周感受器基因敲除(ASIC3-/-)小鼠及效应受体M2&3基因敲除(M2&3-/-)小鼠各10只,体重20±2g,禁食不禁水24小时后,10%乌来糖溶液(乌来糖1-1.2g/kg)腹腔麻醉。小鼠取仰卧位,腹正中线剑突下切口,在幽门下5厘米左右的空肠处和肛门上2厘米左右的远端结肠处,分别放置直径为3毫米的水囊,水囊通过导管与压力换能器相连,用Micro1401和Spike27.03数据采集软件记录肠道运动的信号。2.穴位定位和针刺上巨虚穴(ST37):小鼠胫骨外侧偏下方6毫米处,直刺5毫米达到肌层;曲池穴(LI11):小鼠桡骨近端肘关节外侧前方的凹陷处,直刺3毫米;天枢穴(ST25):小鼠前正中线旁开5毫米,耻骨联合以上20毫米处,直刺2毫米;大肠俞穴(BL25):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5毫米,直刺4毫米。针刺肢体一侧单穴,进行提插捻转的操作,刺激频率为2Hz,持续60秒。3.数据采集及分析采用Spike27.03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对小鼠的肠道内压力信号进行采集与分析。实验开始后,首先记录稳定的小鼠肠道内压力曲线60秒,然后穴位针刺60秒同时观察肠道内压力曲线的变化,比较针刺前后60秒压力曲线幅值及曲线下面积平均值的变化。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针刺前、后60秒压力曲线幅值的平均值及曲线下面积平均值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统计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P<0.05认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1.针刺不同腧穴对C57BL/6小鼠及TRPV1外周感受器基因敲(TRPV1-/-)小鼠(以下简称TRPV1KO小鼠)肠道运动的影响1.1针刺不同腧穴对C57BL/6小鼠肠道运动的影响1.1.1空肠运动手针刺激LI1160秒,明显促进了C57BL/6小鼠的空肠运动。C57BL/6小鼠空肠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而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手针刺激ST3760秒,明显促进了C57BL/6小鼠的空肠运动。C57BL/6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2560秒,明显抑制了C57BL/6小鼠的空肠运动。C57BL/6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平均振幅以及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5。手针刺激BL2560秒,对C57BL/6小鼠的空肠运动无明显作用,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平均振幅以及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1.1.2远端结肠运动手针刺激LI1160秒,明显促进了C57BL/6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C57BL/6小鼠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3760秒,明显促进了C57BL/6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C57BL/6小鼠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运动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运动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2560秒,明显促进了C57BL/6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C57BL/6小鼠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运动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BL2560秒,明显促进了C57BL/6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C57BL/6小鼠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运动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1.2针刺不同腧穴对TRPV1KO小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1.2.1空肠运动手针刺激LI1160秒,明显促进了TRPV1KO小鼠的空肠运动。TRPV1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3760秒,明显促进了TRPV1KO小鼠的空肠运动。TRPV1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2560秒,明显抑制了TRPV1KO小鼠的空肠运动。TRPV1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平均振幅以及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5。手针刺激BL2560秒,对TRPV1KO小鼠的空肠运动无明显作用。TRPV1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平均振幅以及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1.2.2远端结肠运动手针刺激LI1160秒,明显促进了TRPV1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3760秒,明显促进了TRPV1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运动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2560秒,明显促进了TRPV1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BL2560秒,明显促进了TRPV1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1.3针刺不同腧穴对C57BL/6小鼠及TRPV1KO小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的比较在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与TRPV1KO小鼠,针刺ST37与ST25对两种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区别较为明显。针刺LI11和ST37对TRPV1KO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均低于同种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LI11和ST37时,TRPV1KO小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均低于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针刺ST25对TRPV1KO小鼠空肠运动的抑制作用也低于C57BL/6小鼠(即针刺ST25时,TRPV1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以及平均频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针刺ST25对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也低于C57BL/6小鼠(即针刺ST25时,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针刺BL25对TRPV1KO小鼠及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空肠运动均无明显作用(即针刺BL25时,两种实验动物的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BL25对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即针刺BL25时,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2针刺不同腧穴对ASIC3外周感受器基因敲除(ASIC3-/-)小鼠(以下简称ASIC3KO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2.1空肠运动手针刺激LI1160秒,明显促进了ASIC3KO小鼠的空肠运动。ASIC3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空肠运动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3760秒,明显促进了ASIC3KO小鼠的空肠运动。ASIC3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空肠运动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2560秒,明显抑制了ASIC3KO小鼠的空肠运动。ASIC3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平均振幅以及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5。手针刺激BL2560秒,对ASIC3KO小鼠的空肠运动无明显作用。ASIC3KO小鼠的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平均振幅以及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2.2远端结肠运动手针刺激LI1160秒,明显促进了ASIC3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3760秒,明显促进了ASIC3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2560秒,明显促进了ASIC3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BL2560秒,明显促进了ASIC3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2.3针刺不同腧穴对C57BL/6小鼠及ASIC3KO小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的比较在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与ASIC3KO小鼠,针刺ST37与ST25对两种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区别较为明显。针刺LI11和ST37对ASIC3KO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均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LI11和ST37时,ASIC3KO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针刺ST25对ASIC3KO小鼠空肠运动的抑制作用也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ST25时,ASIC3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以及平均频率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同时对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也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ST25时,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相应的变化率,P<0.05)。针刺BL25对ASIC3KO小鼠及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空肠运动均无明显作用(即针刺BL25时,两种实验动物空肠运动压力曲线均无明显差异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P>0.05),同时对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BL25时,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2.4针刺不同腧穴对C57BL/6小鼠及TRPV1KO、ASIC3KO小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的比较在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与TRPV1KO小鼠与ASIC3KO小鼠,针刺ST37与ST25对三种实验动物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区别较为明显。针刺LI11和ST37对TRPV1KO小鼠及ASIC3KO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均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LI11和ST37时,TRPV1KO小鼠及ASIC3KO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在两种基因敲除动物,针刺LI11和ST37对TRPV1KO小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均低于ASIC3KO小鼠(即针刺LI11和ST37时,TRPV1KO小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ASIC3KO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针刺ST25对TRPV1KO小鼠及ASIC3KO小鼠空肠运动的抑制作用也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ST25时,TRPV1KO小鼠及ASIC3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及平均频率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在两种基因敲除动物,针刺ST25对TRPV1KO小鼠空肠运动的抑制作用低于ASIC3KO小鼠(即针刺ST25时,TRPV1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变化率、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ASIC3KO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同时针刺ST25对TRPV1KO小鼠及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也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ST25时,TRPV1KO小鼠及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在两种基因敲除动物,针刺ST25对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低于ASIC3KO小鼠(即针刺ST25时,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ASIC3KO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针刺BL25对三种小鼠空肠运动均无明显作用(即针刺BL25时,三种实验动物空肠运动压力曲线均无明显差异的平均频率变化率、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P>0.05),同时针刺BL25对TRPV1KO小鼠及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均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BL25时,TRPV1KO小鼠及ASIC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明显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在两种基因敲除动物,针刺BL25对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低于ASIC3KO小鼠(及针刺BL25时,TRPV1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ASIC3KO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3针刺不同腧穴对M2&3效应受体基因敲除(M2&3-/-)小鼠(以下简称M2&3KO小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3.1空肠运动手针刺激LI1160秒,明显促进了M2&3KO小鼠的空肠运动。M2&3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3760秒,明显促进了M2&3KO小鼠的空肠运动。M2&3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2560秒,明显抑制了M2&3KO小鼠的空肠运动。M2&3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平均振幅以及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P<0.05。手针刺激BL2560秒,针刺对M2&3KO小鼠的空肠运动无明显作用。M2&3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平均振幅以及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3.2远端结肠运动手针刺激LI1160秒,明显促进了M2&3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M2&3KO小鼠远端结肠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3760秒,明显促进了M2&3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M2&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ST2560秒,明显促进了M2&3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M2&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手针刺激BL2560秒,明显促进了M2&3KO小鼠的远端结肠运动。M2&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和平均曲线下面积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而其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频率与针刺前相比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3.3针刺不同腧穴对C57BL/6小鼠及M2&3KO小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的比较在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针刺ST37与ST25对两种实验动物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区别较为明显。针刺LI11和ST37对M2&3KO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均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LI11和ST37时,M2&3KO小鼠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针刺ST25对M2&3KO小鼠空肠运动的抑制作用也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ST25时,M2&3KO小鼠空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以及平均频率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同时对M2&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次进组也低于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即针刺ST25时,M2&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针刺BL25对M2&3KO小鼠及同种系野生小鼠C57BL/6空肠运动均无明显作用(即针刺BL25时,二种实验动物空肠运动压力曲线均无明显差异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P>0.05),同时对M2&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即针刺BL25时,M2&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压力曲线的平均振幅变化率及平均曲线下面积变化率均低于同种系野生鼠C57BL/6小鼠相应的变化率,P<0.05)。结论:1ST25作为空肠的单元穴位(与空肠内脏神经支配节段相同),针刺能够通过躯体-交感神经反射通路抑制空肠运动;LI11和ST37作为空肠的集元穴位(与空肠内脏神经支配远节段腧穴),针刺能够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通路促进空肠运动。2LI11、ST37、ST25、BL25作为远端结肠的集元穴位(与远端结肠内脏神经支配远节段腧穴),针刺四个穴位均可以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神经通路促进远端结肠运动。3针刺TRPV1KO及ASIC3KO小鼠,针刺腧穴的效应方向没有改变,但针刺产生的效应大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提示TRPV1与ASIC3离子通道可能均参与了针刺作用的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机制,其中TRPV1离子通道可能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4针刺M2&3KO小鼠,针刺腧穴的效应方向也没有改变,但针刺LI11和ST37对空肠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提示M2&3受体可能参与了针刺作用的靶器官效应受体机制,即迷走神经胆碱能受体在针刺单元穴促进空肠运动中起主要作用。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针刺对于TRPV1及ASIC3基因敲除小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均较野生鼠有所降低,这些结果支持A类和C类纤维较A类纤维在针刺调节肠道运动中起更主要作用,这两种感受器均参与了针刺对胃肠功能的调节,即当针刺ST37及LI11时,激活TRPV1及ASIC3受体离子通道,兴奋了副交感神经,引起增强空肠运动的效应;当针刺ST25时,激活TRPV1及ASIC3受体离子通道,兴奋了交感神经,引起抑制空肠运动的效应。同时从我们的实验结果中明显可以看出于C57小鼠比较,针刺对TRPV1基因敲除小鼠空肠运动的调节效应差于ASIC3基因敲除小鼠。也说明了TRPV1离子通道在针刺调节肠道运动的神经机制中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而针刺这四个穴位对TRPV1和ASIC3基因敲除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作用均以兴奋性效应为主,仅以兴奋效应的强度与野生型小鼠有所不同,那么针刺对于远端结肠的调节机制是通过何种受体机制起主导作用呢?即针刺作用对远端结肠的调节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针刺对M2&3KO小鼠肠道运动的促进作用明显低于野生鼠,提示在M2&3受体在针刺促进肠运动中共同发挥了作用。结合之前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针刺可能是通过激活M2&3受体,与针刺作用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后促进肠道释放的乙酰胆碱相结合,发挥促进肠道收缩运动的效应。同时我们还观察到针刺对M2&3KO小鼠空肠运动的抑制作用与野生鼠相比较没有明显差异,说明M2&3两种受体在抑制肠道运动即兴奋交感神经及拮抗副交感神经兴奋所产生的收缩促进作用效应中意义不大或者没有作用。而针刺这四个穴位对M2&3KO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作用均以兴奋性效应为主,仅以兴奋效应的强度与野生型小鼠有所不同,那么针刺对于远端结肠的调节机制是通过何种受体机制起主导作用呢?即针刺作用对远端结肠的调节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针刺对空肠及远端结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传入纤维末梢的TRPV1、ASIC3离子通道启动针刺作用的传入途径,兴奋胆碱能副交感神经,通过M2&3受体机制,引起肠道收缩以促进肠道运动;通过激活传入纤维末梢的TRPV1及ASIC3受体通道,兴奋胃肠交感神经神经,引起对肠道收缩运动的拮抗作用以产生抑制肠道运动的效应。从结果来看,TRPV1及ASIC3受体通道均参与了针刺对肠运动调节的促进和抑制效应,说明在针刺对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效应中此两种受体通道均起到了一定作用,两者比较而言TRPV1受体通道在此效应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而针刺效应产生的的神经机制中是否还有其他感受器离子通道参与仍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针刺这四个穴位均能够加强远端结肠运动,尤其是天枢穴与其对空肠运动的作用方向不一致,这一点可能与远端结肠的神经支配较复杂且主要以兴奋肠道运动的神经效应为主有关,而在这种加强效应中何种神经支配占据主导地位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