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沆是朝鲜朝中期的一位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在壬辰倭乱的第二阶段被俘往日本,滞留日本期间留下的纪行实录《看羊录》中含有31首记录行迹和明示心志的汉诗,通过对这组汉诗的研究,可以窥探到16世纪异域儒学者以何种姿态面对人生困境,从而彰显出儒家思想在古代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影响力。对于姜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韩国和日本,中国尚未有关于他的研究论文或专著问世。韩日本学者的研究侧重在对姜沆被俘日本期间儒学传授活动的考察,以及从纪实的角度讨论壬辰倭乱实记文学体裁。为数不错的研究其汉诗的论文,也只是侧重其生还以后的阶段。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的先入性和角度的新颖性,以《看羊录》中的汉诗为中心,系统地论述姜沆被俘日本期间的状况。通过姜沆31首在被俘期间所作的汉诗,我们可以窥见到一个动荡不安、生灵涂炭的外部世界以及一个诗人夹杂着悲痛、失落、无奈而又坚定的内心世界。从《看羊录》汉诗的诗歌内容来看,无论是抒发爱国情怀、表达怀乡痛苦,还是明示对日情绪都是在“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的礼制意识作用下所作出的表达。爱国情怀的抒发凸显在自我勉励和赞赏殉国志士内外两个方面。怀乡痛苦的表达体现在从目睹亲人罹难到囚居他乡,欲归不得的惆怅。明示对日情绪体现在对战争发动者的控诉和对日本僧人的友好态度。从《看羊录》汉诗的艺术特色来看,作为忧国忧民的忠臣和作为至情至性的孝子的双重身份表达,形成了刚柔并济的风格;诗歌中大量的典故无不彰显作者深厚的汉学功底;在意象运用方面,“月”综合寄托了作者的复杂情感,“海”即是以悲剧的发生地,又是希望的寄托地。从《看羊录》汉诗的价值来看,与同时代相同遭遇的儒生郑希得相比,姜沆因多了一层官员的身份,所以他的汉诗多了一份责任意识,由此也导致了二人汉诗表达角度的差异。和同一时代几乎所有朝鲜文人的文化意识一样,姜沆也受到了华夷文化意识的影响,所以在他的诗歌中,日本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都打上了主观意识的烙印。本文的研究从以上述及的内容、形式和价值三个角度入手,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有社会历史批评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文学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