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传统城市形态之主体部分都是由居住性街区组成,其中的街巷正是其结构性的构成因素。这种“居住性街巷”,在今天依然幸存的历史城区中成为有着强烈空间特征性的公共空间。 随着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历史城区的传统居住性街巷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城市居民的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必然对物质性的空间环境提出改造要求;由于建筑物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老化,亟需通过改造建设来更新,而这种城市的更新大规模地冲击传统居住性街巷;然而,另一方面,历史城区中往往遗留着巨大的文物资源亟待挖掘、保护和利用,传统居住性街巷空间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的重要意义也日显突出,友好的空间感受、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极具认同感的空间特征在今天也是十分珍贵的。传统居住性街巷空间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街道活力的营造、传统文化的延续等重要内容。因此,本文正是以历史城区内的居住性街巷空间在当下所面临这种挑战作为研究问题,发掘传统居住性街巷空间的本质及优点,试图使传统居住性街巷空间的精髓在城市更新中能够得以重新利用和发展。 文章首先对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了明确。城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发展到今天,城市空间无疑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迁,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居住性街巷空间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物质形态、结构、功用上的改变,历史风貌的保存程度各异,这些处于不同更新进程中的街巷空间都是历史城区中居住性街巷的实际存在状态,都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文章进而对传统街巷空间形态进行解析式的分析,从空间肌理、空间尺度、实体要素三个方面概括形态特征,并研究其功能,为接下来南京案例的具体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紧接着文章以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为例,通过对其中的居住性街巷空间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现状街巷空间的物质形态特征和使用情况资料,最后分析调研成果,总结传统居住性街巷空间的本质和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城市更新中保留和重新利用有价值的城市空间的具体设计方法。 论文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章通过绪论,将历史城区与街巷空间的相关概念作了明确的辨析,提出研究课题的必要性,并将相关的研究方法都做了介绍;第二章分析与传统居住性街巷相关的特征,重点提出了对传统城市肌理产生关键影响的各种尺度关系,以及传统居住性街巷空间的功能活动情况;第三章以南京为例,详细考察历史城区内居住性街巷的特征;第四章总结得出结论,提出历史城区居住性街巷适应性重构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