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赋予与形象重构:身体受损边缘人群的身份建构研究——以H省X市乡村艾滋病人的事实经验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lo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兼具普同性和特殊性的个体,换而言之,我们与他人的不同本身就是最为平常的存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异质往往因其“可见性”而被标明和强化,从而引发个体生活状态的转变,将其推动到边缘性的生活处境之中。本文在文献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重构身份的艾滋病人为样本,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边缘身份建构”的概念和研究议题,并试图立足与此,对“结构-行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调查发现,边缘身份的建构往往始于社会力量的创造和强加。依托于主流知识体系及其衍生的权力体系,社会建构生产出污名化的叙事体系,并试图“归置”异质性的社会成员,从而营造主流叙事体系下的污名身份。在艾滋病人身份的社会建构过程中,他们分别受到医学知识体系的“专业”界定、集体主义价值观下的行政隔离、传统文化作用下的道德审判和道德质疑、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活情景中的社会排斥。这些结构上的力量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营造了一种“身体病弱、行政弱势、道德危险、生活异类”的“艾滋病人”身份,并武断而强势地加诸于每个艾滋病毒感染者身上,其本质是一种污名赋加。  于此同时,具有反思性、非决定性和社会性的行动者积极予以回应,调整、避开或抗拒结构力量的建构,以建构符合自身特殊情境、满足自己适应需要的具体身份,边缘身份的建构因而出现调整甚至转向。以艾滋病人为例,他们或者自我归类于其他身份(“正常人”),或者调整身份建构的方向和比例(身体上的病人,社会中的正常人),或是转而抗拒和反转赋予身份的污名属性(承认并强化疾病异质但扭转其文化意涵),从而减轻甚至改变了结构的污名赋予,代之以能动性、自主性和策略化的身份选择和自我呈现,  这种结构力量和行动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边缘身份的建构是二者妥协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艾滋病人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宏观的结构力量与微观的行动力量作用于话语权与信息控制、文化衡量与身份弥补和组织化与社会力量的生产三个方面,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博弈是艾滋病人身份建构的核心机制。最终,一种“合理异质”的边缘身份得到建构,身体受损群体在边缘中实现了适应和发展。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的公布施行,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本文以汶川地震中的极重灾区汶川县和重灾区都江堰市为灾后重建代表,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参与观察以及文献法等搜集研究资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汶川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人们也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放在了文化建设上。最近几年,上大学的人数在逐年上升,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迅速的阶层分化。其中,农村地区的集市型村庄的阶层分化表现得尤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豫南地区集市型村庄的阶层
1 充分掌握新品种的优势rn一个优良玉米品种的产量是基础,抗性是保障,品质是效益,所以我们选择推广品种时,应重视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有机结合.品种开发市场的前提条件
期刊
对某石化企业的液化烃罐区进行风险分析。运用事故树分析、BLEVE沸腾液体扩展模型等方法,对液化烃罐区可能存在的种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排序,将液化烃罐区碳四单罐发生火灾爆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每个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是人类社会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级政府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以复发机率高、致残风险大、心理社会负担沉重等负面特征为标志,双相情感障碍被认为是一种严重损害患者及其家庭人生幸福的重性精神疾病。然而,患者在建构精神疾痛过程中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