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所致。故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对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尤为重要。病理学研究发现不稳定斑块具有以下几个组织学特征:较大的斑块但相对大的管腔;大的脂核,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的薄的纤维帽;较多的新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现的病理性新生血管,它们可以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早期识别和检测出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对防治冠脉事件,可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对各种炎症损伤的炎症-增殖反应,在此过程中涉及炎症、内膜巨噬细胞聚集、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等诸多环节。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斑块破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不仅是AS关系最密切的的炎症标志物之一,而且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炎过程。炎症与新生血管的相互影响,增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是否对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表型改变发挥作用,从而导致斑块稳定性的改变,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1)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105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显像特征的研究,探讨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在IVUS下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稳定程度,探讨血浆hs-CRP、可溶性CD105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以及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2)可溶性CD 105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3)利用ApoE基因敲除小鼠建立的动物粥样硬化模型,探讨缬沙坦、氟伐他汀对hs-CRP的影响;4)探讨缬沙坦、氟伐他汀是否对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表型改变发挥作用,从而改善斑块的稳定性。研究方法:一、临床研究:入院时拟诊冠心病的患者8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