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是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显赫的位置。托马斯·曼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1894年发表的处女作《堕落》赢得了社会的好评,1901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布登波洛克一家》使其一举成名,引起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随后又创作了《威尼斯之死》、《魔山》、《浮士德博士》等重要的作品。托马斯·曼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其小说内容广博、思想深刻,“互文性”则是其创作中较为明显的特色。国内外学者对托马斯·曼的艺术家小说、疾病和死亡意象、反战的政治思想等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互文性理论对其小说进行互文性的研究。论述托马斯·曼小说文本的指涉性与开放性,旨在分析与总结出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小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又是如何与经典文本建立起互文性的关系。通过对托马斯·曼作品进行跨文本研究,有助于跳出单一的文本世界,拓宽其作品的研究领域。论文由引言、正文的四个章节和结语等几部分组成。引言首先从托马斯·曼的生平经历入手,简要介绍了他的创作历程,分析了托马斯·曼创作的风格特点,继而综述国内外托马斯·曼的研究现状。第一章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节梳理了互文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且综合整理了相关学者的互文性理论及其主要观点,从而为托马斯·曼的互文性研究奠定基础。第二节主要探讨了托马斯·曼互文性写作的原因:一是托马斯·曼的自传性写作风格令其创作了一系列“艺术家小说”,这类小说构成了其作品的内互文性;二是托马斯·曼写作时热衷于引用与拼贴,这使得自身的作品与其他的作品存在互文指涉;三是托马斯·曼热衷于对文学经典进行改编与重写,使得自身的相关作品与文学经典构成了互文性。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托马斯·曼本人作品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主要表现在人物、意象、主题上。首先阐述了贯穿于一系列作品中的艺术家形象,他们之间存在共同点,艺术家形象是作者的自我指涉,所有的人物集合起来就是作家本人的综合写照;其次挖掘了作品中象征着死亡的疾病与音乐意象,这两种意象出现于托马斯·曼的众多作品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最后论述了作品中悖论的主题思想,托马斯·曼众多的作品都表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对立主题,这些对立正是托马斯·曼对艺术家现状的思考。第三章以《浮士德博士》、《特里斯坦》两部作品为聚焦点来探究托马斯·曼对经典文学的重写与改写。《浮士德博士》延续了民间传说“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时代因素,人物形象的艺术家化更加明显,主题上反映了其艺术家小说的矛盾性,并且增添了社会政治因素。《特里斯坦》是对民间文学“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改写,人物形象改变了以往的英雄气质,成为了一位病态的艺术家,主题上消解了传统的作品中关于“爱与死”的崇高。《特里斯坦》是对传统经典的反讽,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表现艺术家主题。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托马斯·曼作品文本的开放性与多元性。除了对经典作品的改编之外,托马斯·曼作品中包含了对其他文本的引用与拼贴现象,作品中的引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所有的引用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用意,这些引用对文本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托马斯·曼作为一位蒙太奇艺术家,他的作品内容博大精深,富含文学、哲学、医药学、艺术学、神学等多种元素,所有的知识融合在了作品中,成就了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最后,结语部分简要的总结了托马斯·曼小说的互文性特征以及互文性研究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