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肝脏代谢性慢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NAFLD的高患病率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软饮料是指酒精含量小于0.5%的一类饮料制品。国外已有的几个小样本的、非纵向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了软饮料的过量摄入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然而,相较国外大部分国家,我国的人均软饮料摄入量较低,且种类较为单一。因此国外的研究证据难以推及到中国人群上。因此,本研究旨在依托于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在中国人群中评价甜味软饮料摄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探讨其潜在的性别差异以及其在不同肥胖程度人群中的健康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依托于“天津慢性低度系统性炎症与健康(Tianjin Chronic Low-Grade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Health, TCLSIH)队列研究”。该研究2012年-2016年首次进入队列的体检人群,经过缺失值剔除,最终纳入12,115例样本。使用腹部超声对研究人群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病情况进行诊断。使用我团队自主研发的天津市居民食物频度问卷评价研究人群的膳食情况,包括软饮料的摄入水平。依据人群对软饮料的饮用频率分布情况,将软饮料引用频率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几乎不喝、每周饮用<1杯和每周饮用≥1杯。研究使用多变量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基线人群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运用多元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价软饮料的饮用频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关联。在分析过程中,还分别对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进行分层,进一步探讨软饮料摄入对特定人群的健康影响。BMI分层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人BMI划分标准分为4层,即偏瘦(BMI<18.5)、标准(18.5≤BMI<24)、超重(24≤BMI<28)和肥胖(BMI≥28)。
结果:
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39.48岁(标准差为11.34)。在12,115名研究对象中,男性共4,975名(41.1%);女性7140名(58.9%)。中位随访时间为2.40年。随访过程中,共有1,995人出现NAFLD疾病结局,累积发病率为16.5%,发病率为68.75/1,000人年。在经过多元调整的Cox风险回归分析后得出:在总研究人群中随软饮料饮用频率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风险比(hazard ratio, 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为:1.00(参考),1.07(0.94, 1.22)和1.43(1.27, 1.61)(趋势性P<0.0001)。在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后,只有男性人群中显示出软饮料摄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危险作用,其HR(95%CI)表现为:1.00(参考),1.62(0.90,1.25)和1.37(1.17, 1.60)(趋势性P<0.0001)。女性人群中,随着软饮料摄入频率的升高,NAFLD发病的HR(95%CI)表现为:1.00(参考),1.01(0.82,1.25 )和1.21(0.98,1.49)(趋势性P=0.09)。在对不同BMI组别的人群进行分层分析后,结果发现高软饮料饮用对标准BMI人群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带来的风险增加作用最为显著,其HR(95%CI)表现为:1.00,1.23(1.00, 1.50)和1.76(1.46, 2.12),趋势性P值<0.0001。对性别和BMI分层分析后,结果显示只有在男性标准BMI人群中,高SSD饮用对NAFLD的发病具有危险作用,其HR(95%CI)表现为:1.00(参考),1.33(1.01,1.75)和1.82(1.40,2.37),(趋势性P<0.0001);而在女性中,同样未发现SSD与NAFLD发病之间的显著关联。
结论:
在针对中国人群的软饮料饮用频率下,甜味软饮料的饮用增加了总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该风险在男性人群以及BMI标准的人群中最为显著。该研究为我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尽管软饮料饮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影响机制及其观察到的性别、BMI组别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但该研究提示仅是少量的软饮料摄入即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增加。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一级预防制定科学的卫生政策。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肝脏代谢性慢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NAFLD的高患病率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软饮料是指酒精含量小于0.5%的一类饮料制品。国外已有的几个小样本的、非纵向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了软饮料的过量摄入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然而,相较国外大部分国家,我国的人均软饮料摄入量较低,且种类较为单一。因此国外的研究证据难以推及到中国人群上。因此,本研究旨在依托于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在中国人群中评价甜味软饮料摄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探讨其潜在的性别差异以及其在不同肥胖程度人群中的健康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依托于“天津慢性低度系统性炎症与健康(Tianjin Chronic Low-Grade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Health, TCLSIH)队列研究”。该研究2012年-2016年首次进入队列的体检人群,经过缺失值剔除,最终纳入12,115例样本。使用腹部超声对研究人群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病情况进行诊断。使用我团队自主研发的天津市居民食物频度问卷评价研究人群的膳食情况,包括软饮料的摄入水平。依据人群对软饮料的饮用频率分布情况,将软饮料引用频率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几乎不喝、每周饮用<1杯和每周饮用≥1杯。研究使用多变量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基线人群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运用多元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价软饮料的饮用频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关联。在分析过程中,还分别对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进行分层,进一步探讨软饮料摄入对特定人群的健康影响。BMI分层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人BMI划分标准分为4层,即偏瘦(BMI<18.5)、标准(18.5≤BMI<24)、超重(24≤BMI<28)和肥胖(BMI≥28)。
结果:
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39.48岁(标准差为11.34)。在12,115名研究对象中,男性共4,975名(41.1%);女性7140名(58.9%)。中位随访时间为2.40年。随访过程中,共有1,995人出现NAFLD疾病结局,累积发病率为16.5%,发病率为68.75/1,000人年。在经过多元调整的Cox风险回归分析后得出:在总研究人群中随软饮料饮用频率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风险比(hazard ratio, 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为:1.00(参考),1.07(0.94, 1.22)和1.43(1.27, 1.61)(趋势性P<0.0001)。在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后,只有男性人群中显示出软饮料摄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危险作用,其HR(95%CI)表现为:1.00(参考),1.62(0.90,1.25)和1.37(1.17, 1.60)(趋势性P<0.0001)。女性人群中,随着软饮料摄入频率的升高,NAFLD发病的HR(95%CI)表现为:1.00(参考),1.01(0.82,1.25 )和1.21(0.98,1.49)(趋势性P=0.09)。在对不同BMI组别的人群进行分层分析后,结果发现高软饮料饮用对标准BMI人群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带来的风险增加作用最为显著,其HR(95%CI)表现为:1.00,1.23(1.00, 1.50)和1.76(1.46, 2.12),趋势性P值<0.0001。对性别和BMI分层分析后,结果显示只有在男性标准BMI人群中,高SSD饮用对NAFLD的发病具有危险作用,其HR(95%CI)表现为:1.00(参考),1.33(1.01,1.75)和1.82(1.40,2.37),(趋势性P<0.0001);而在女性中,同样未发现SSD与NAFLD发病之间的显著关联。
结论:
在针对中国人群的软饮料饮用频率下,甜味软饮料的饮用增加了总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该风险在男性人群以及BMI标准的人群中最为显著。该研究为我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尽管软饮料饮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影响机制及其观察到的性别、BMI组别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但该研究提示仅是少量的软饮料摄入即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增加。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一级预防制定科学的卫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