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已经被人们探讨了几千年之久,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也始终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传统翻译理论观下以原文为中心的观念始终对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体现的主体性以及创造性置之不理。虽然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但是译者的地位以及作用却被长期置于边缘地带。同样在传统翻译理论观念下,妇女和译者所处的位置不尽相同,二者都被放到了低等的位置。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了改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为众多学者提供了一个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而性别问题作为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产生,对传统翻译观中原文和译作,作者和译者的地位都有了新的定义,传统翻译理论观念下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被颠覆,西方女性主义者在她们的翻译实践中更是鼓励“背叛”以及译者主体性,提出“忠实”不再为翻译最高标准的理念。她们通过增补,劫持,前言和脚注等激进手段,在翻译实践中宣扬自身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翻译界掀起对译者“叛逆性”研究的热潮,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主体性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西方女性主义同样是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却一直没有受到中国译者的足够重视。一直到本世纪初,才逐渐得到不少翻译工作者的注意。尽管西方女性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双方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二者特点并不完全相同,然而对于译者主体性这一问题,二者则都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本文拟从对女性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女性主义翻译观对译者主体性这一哲学问题的新阐述及影响贡献。与此同时,本文也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翻译界的影响,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期望引起更多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推动该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