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大鼠IgA肾病模型。应用化瘀通络、清热祛湿中药治疗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和肌酐)的变化及大鼠肾组织TGF-β1表达和血清IgA1的改变,并观测肾脏病理结构,探讨化瘀通络、清热祛湿中药治疗IgA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检测尿蛋白阴性,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西药组(X组)和中药组(Z组),每组10只。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大鼠通过牛血清白蛋白(BSA)灌胃、四氯化碳(CCl4)和蓖麻油皮下注射及脂多糖(LPS)尾静脉注射等方法进行IgA肾病模型制备,造模完成后根据分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并于实验第2周、6周、11周、15周、19周始收集大鼠24小时尿液,以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ours urinary total protein,24h-UTP)。于实验第19周始,将大鼠禁食水12小时,称体重,用水合氯醛进行麻醉,于股动脉取血,离心,以检测血清IgA1含量、TGF-β1 mRNA的表达情况和血生化指标。留取肾组织,进行HE染色,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以IgA1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大鼠肾组织中的沉积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观察TGF-β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造模前,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精神状况良好,皮毛色泽光鲜,反应敏捷,进食正常;造模后,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逐渐出现程度不等的精神萎靡、反应迟缓、体重下降、皮毛光泽改变等表现。药物干预后,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一般情况逐渐改善。2.24-UTP:造模前,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24-UTP均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大鼠24-UTP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各组实验大鼠间24h-UTP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予以盐酸贝那普利、与化瘀通络、清热祛湿中药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24-UTP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中药组比较24-U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尿素氮、肌酐: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BUN、Scr均未见显著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正常组相比,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甘油三酯较正常组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甘油三酯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组织病理学观察光镜:正常组大鼠肾小球大小、形态正常,系膜未见明显增厚;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形态正常,系膜明显增厚;西药组、中药组大鼠肾小球形态正常,系膜较正常组大鼠增厚,较模型组大鼠病理改变程度较小。免疫荧光:正常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区未见免疫复合物沉积,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区明显可见绿色荧光复合物沉积,西药组、中药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荧光复合物沉积,较模型组大鼠轻。5.RT-PCR法观察肾组织TGF-β1 mRNA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肾组织TGF-β1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TGF-β1 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比较,TGF-β1 mRNA表达未见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ELISA法观察血清IgA1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大鼠血清IgA1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西药组大鼠血清IgA1含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比较,血清IgA1含量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化瘀通络、清热祛湿中药具有减轻肾脏病理损伤,保护肾功能,延缓IgA肾病发展的作用。2.化瘀通络、清热祛湿中药延缓Ig A肾病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mRNA的表达的作用,下调血清中IgA1的含量有关。